3.2.4通讯主体水平指数。2001年山西省的通讯主体水平指数为165,是1997年的1.65倍,其中“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速度较快,2001年的“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997年的2.23倍,说明我国1999年以来的大规模高校扩招使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全民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横向比较(见表2),山西省的情况不容乐观,其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远低于陕西省。与此同时,山西省从事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业)的人口比例有了小幅的增长。仍以2000年为例,山西省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为28.4%.而相邻的河北省只有25.8%,陕西省为27.8%,并且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7.5%,说明山西省在近几年来信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如lT行业、生物制药等高新产业的兴起,以及旅游和其相关配套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数量。在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方面,山西省为38.7%。河北为33.5%、陕西为39.I%,而全国为33.2%。应当看到,山西省与陕西省在教育及产业构成方面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陕西省搭上了“西部大开发”这趟高速列车,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之一;另一方面陕西省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许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并且西安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学术气氛浓厚、学校众多,这些导致差距的客观因素是存在的。但是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山西省是全国地下文物最多的一个省,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如何尽快把它们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需要建立高水准的旅游服务业和相关配套措施,多推出几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该省的优势。在教育方面,山西省应该努力扶持一些地方院校,努力提高师资力量,创办全国一流大学。同时还要拿出优厚的待遇来吸引人才,改变该省人才外流的现象,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3,2,5信息系数指数。从1997年到2001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稳步的提高,表现在“城镇家庭个人消费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例”由1997年的32.72%,提高到了2001年的43.78%;与此同时“农村家庭个人消费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例”从1997年的22,92%,提高到了2001年的28.73%,增幅分别为34%和25%。从总的趋势上来看,山西省消费水平基本上处于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过渡时期,但是还应当看到城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山西省在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异的同时,还应提高农民的信息消费意识,使他们充分利用广阔的信息资源,早日实现农村信息化。
4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见,山西省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美国未来学家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新兴的科技浪潮为经济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在未来竞争中,穷国和富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处于新技术革命前沿的是信息经济的急剧膨胀。对于一个地区、省也是一样的,因此山西省要想在竞争中由劣势转为优势,必须采取有利的措施来加强信息化建设。
4.1进一步加大信息产业方面的投资力度并给予优惠政策,使信息产业成为MMS(,省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鼓励创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同时,鼓励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公司努力提高竞争力打造山西省的名牌IT企业和其他名牌信息化企业。
4.2树立现代信息观念,大力开发信息资源从总体上看1997~2001年山西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外延式硬件的拉动,而内涵式软件水平的贡献相对较少。所以.要软、硬一起抓,加快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社会生产力。
4.3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山西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力度,对有杰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重奖,充分调动山西省以及省外优秀人才的积极性,使其加入到该省信息化建设中来,加快山西省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4、4促进信息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山西省人民的信息意识还比较淡薄,信息消费的水平较低。因此,加大各种新闻媒介对信息时代的特点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用的宣传,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识,并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最近社会上推出的“存款就送手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可推动山西省信息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