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专用性视角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摘要]在稳定的前提下的发展是银行业改革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必然要求商业银行管理层的相对稳定。在当前的改革环境下,本文从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人手,分析对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

  [论文关键词]管理层 激励与约束 人力资本专用性

  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开放步伐加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银行制度的竞争。其核心是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公司结构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委托——代理结构中的代理方的能动作用。而银行管理层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对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的现状,本文从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人手,分析改进对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变迁又体现为金融制度的变迁。而后者是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国有产权的变革带有显著的转轨经济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制度渐进式变迁具有明显的国家主导型特征。其导源之一就是财政压力。在财政压力下,国家主导型银行制度的变迁强化了国有银行对财政的替代.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型越位”以及风险的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

  (一)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现状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特征是全民所有。政府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在各级政府间的划分、归属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此产生了不同层级的政府行为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管理经营问题。(1)中央政府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授予国资委管理。在当前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为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迎接国外银行的挑战,国资委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银行管理层更大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是一个显性契约。即国家通过法律上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赋予了银行管理层以完全的经营权.它的负面作用是在某些方面对银行经营者的约束明显不足,表现为所有者的“缺位”;(2)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利用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的体制上的关系.过多地干预银行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表现为所有者的“越位”.我们将其看作一种隐性契约。总之,在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事实上存在着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两个契约。现实中,后者对银行的管理层发挥了主要作用。
  隐性契约导致了管理层无法按照完全的经营权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盈利,管理者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因为,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函数(包括收入的提升、职务的晋升等)与商业银行的业绩好坏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选拔管理者。更注重管理者贯彻政府目标的程度,而对利润等指标的考察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所有者对银行的经营并没有决定权.但却有否定权。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这种情况导致了管理者在经营中更倾向于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策略取向。被动地屈从于所有者的意愿。这种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用业绩来衡量的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使得管理层没有强烈的动力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升银行业绩。现阶段银行的借贷现象就是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的例证。同时。来自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使得管理层能够为其经营上的不思进取、经营失误、甚至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寻租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推脱责任。这样的现状使得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形同虚设。所有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现存体制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二)缺乏来自其他方面的激励与约束
  第一,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和对银行管理层施加额外的制约;第二,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的经理人市场,缺乏有效的外部竞争机制。无法对现有的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与激励。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的现状。必然引发我们去寻找有效的改革机制。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