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农七师“十一五”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
七师是农业大师,“十一五”期间,仍须把农业、农场、农工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去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职工增收,团场增效,生态环境改善。
到2010年农业生产目标是:农业总播种面积16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l2万亩,总产量5万吨;棉花面积100万亩,总产l4万吨;酱用蕃茄lO万亩,商品总产量80万吨;甜菜5万亩,总产20万吨;优质苜蓿l0万亩,总产l0万吨;青贮玉米l0万亩,总产80万吨;温室大棚2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1万亩。另外,优质果园、花卉l0万亩,常规造林l0万亩,易林荒地造林30万亩;牲畜存栏80万头,年产肉类5万吨,年产牛奶30万吨。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团场与团场、团场和龙头企业要实行新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批量化、商品化,适应与大市场对接;以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为主要内涵,提高产出率、优质率;创造条件发展高资本技术农业,最终形成经营规模适度,粮食安全有保证,粮、经、草“三元”结构,棉、果、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畜牧业产值和果蔬园艺业产值要各占农业总产值25%以上;农工收入不低于七师平均收入,在发展中解决“三农”和二元结构问题。抓好农业的八项主要措施是:
1.抓科技,使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改变农工生活方式的动力。
2.抓良种,实现品种优良化。
3.抓节水,使节水成为加快农业发展的保证。
4.抓基地,使基地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5.抓抗灾保丰收,重点抓好“五防一治”工程,即联合防冰雹、造林防风沙、生物防虫害、科学防霜冻、节水防干旱、综合治残膜。
6.抓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7.抓保险,使农业保险成为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保险保障,为保持社会稳定发挥更好作用。
8.抓扶贫开发,要以新思路、新模式、新发展观做好贫困团场扶贫开发工作和非贫困团场贫困户解困工作。
(二)以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农七师“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目标: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37:35,就业结构调整为38:27:35,城镇化率达到50%,工业增加值率由15.2%提高到28%以上。
到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目标:新型纺纱生产能力相当50万锭,新型织机达到500台;年产番茄酱制品l0万吨,饮料酒1万吨,高级烹调油3万吨,食品和肉制品加工5万吨,每年塑料制品3万吨,煤炭50万吨,热电装机达到35万KW;年产各种优质配方饲料l0万吨,年加工牛奶30万吨,节水器材服务面积200万亩,同时,大力发展煤化工和石油、乙烯下游产品。实现工业化的七条主要对策:
1.促进工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七师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产业链进行系列开发,形成一批统一财产所有权、有一定规模、产业链条长、产业化水平高、创新开发能力强的贸工农联合企业。
2.坚持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道路。以新技术为依托,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和开发能力,提高附加值和国内外竞争能力。
3.调整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现多元投资混合型经济,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
4.调整工业组织结构。形成品牌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等多种模式。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通过合同、订单、市场价格、以丰补歉、以工补农等手段,与团场、农工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5.对有活力有发展前景的小工业企业,引导它们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6.要和独山子矿区融洽,积极发展石油、石化下游产品和为石油、石化配套服务的工业项目。
7.推动“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工作,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在天北新区和团场小城镇快速成长。同时,建筑业
“在十一五”期间,要抓住天北新区开发、农场小城镇建设、国家对水利、公路投资机遇,抓好区内外工程投标承揽工作,抓好新型建材项目建设,使建筑、新型建材、装饰业成为七师支柱产业。
(三)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农七师“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27.6%提高到35%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3年的27_3%提高到35%左右。
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以市场化、社会化和为产业化服务为方向,把奎屯双向幅射、要素集散和综合服务的区位优势和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产业承接能力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主要对策:
1.树立新的服务业理念,着力提高商流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及个人服务等四大领域服务水平。
2.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实行“六个根本转变”:一是工业、农业从自已采购原材料、运输、仓储改为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体制转变;二是从传统商流模式向现代商流体系转变;三是从简单供应商品向全方位服务转变;四是从依赖连队为基础向依赖市镇、社区转变;五是从依赖国有经济发展转向多元经济发展;六是物流设施分散向物流设施整合和社会化区域中心建设转变。
3.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发挥优势和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5.加快后勤服务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