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环境金融的战略思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09

  在我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来源和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一直都是困扰环境保护的最大难题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构建我国环境金融战略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金融创新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金融创新活跃在与环境相关的金融领域,主要是围绕“气候变化”而形成碳排放市场并进而演进成碳金融和环境金融。环境金融的要义在于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降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成本、转移气候和环境风险及不确定性。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向低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的转型,构建环境金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大有必要,而且大有可为。本文从国家、金融业和国际参与等层面探讨了构建我国环境金融的可行战略与可选路径。

  关键词:气候变化;金融创新;环境金融

  从20世纪60年代以规避管制为主,到70一80年代以避险为主,再到90年代以后以衍生工具为主,金融创新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金融创新活跃在与环境相关的金融领域,主要是围绕“气候变化”而形成碳排放市场并进而演进成碳金融和环境金融。环境金融的要义在于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降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成本、转移气候和环境风险及不确定性。

  在我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来源和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一直都是困扰环境保护的最大难题之一。数据显示,从2001--2005年,我国环保领域的政府拨款已经达到850亿美元,利用外资的总额60亿美元。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面向环境的金融体系。如何协调不同投资主体、如何带动和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如何降低项目和资本之间的交易成本、如何通过投融资机制设计提高投资效率等,都是环境与资本共同关注的主题。所以,构建环境金融,通过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向低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及相关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使命。

  鉴于有关气候变化和金融创新已有不少研究,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我国构建环境金融的可行战略与可选路径。

  一、建立气候交易所。形成国内碳金融市场

  在国际上,无论是减排义务国还是非义务国都纷纷在其国内设立了气候交易所,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交易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

  目前我国虽然没有减排义务,但我国已经制定了“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只是缺少一个减排成本的价格发现机制和交易市场。我国是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碳信用的主要供给方,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核证减排量(CER)需求的最大来源,碳信用定价权由国外需求方决定,碳信用额市场价格波动大。如果我们不搭建市场平台,就会受制于人。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国内碳金融市场这一平台,成为环境金融战略构建的当务之急 在我国,建立气候交易所早有动议。北京产权交易所将建气候交易所,该所作为试点是很好的思路,但更应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规划气候交易所,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当前我国的两大证券交易所、三大期货交易所。同时,我国气候交易所应该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对接国际上包括京都机制和自愿交易等碳金融市场。

  二、引导和促进商业银行开展环境金融业务

  1 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

  国际碳市场的兴起为金融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个二氧化碳减排履约机制使碳信用成为一种有价值可交换的商品。《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

  大量金融资本的流入催生出碳期货期权市场。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将与摩根士丹利、美林、都铎投资等9家公司合伙筹建全球最大的环保衍生品交易所“Green Exchange”,以尝试用市场方式促进全球性环保问题的解决。新交易所在2008年开始交易,并在2009年接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rc)的监管,计划上市温室气体排放权期货产品。这意味着,绿色交易所(Green Exchange)上市的环保期货、期货、互换(swap)合约,将广泛涉及包括碳排放物、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各类环保市场。其初始交易品种,有欧盟排放交易计划下发放的EUAs、联合国按清洁发展机制(CDM)发放的碳排放信用(CERs),及通过美国Green―e认证发放的可再生能源许可额度(RECs)。

  欧洲天气交易所是全球主要的减排量交易所之一。该交易所也在2008年推出碳减排权的期货产品。期货市场的推出将形成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全球性的“碳货币”。在这个期货市场上,交易的是标准格式的碳减排合同,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进行交易。

  国际许多大金融机构参与跨国碳交易。世界主要金融机构的新型碳产品和服务都在快速发展,各类对冲基金、汇丰银行、巴克莱、苏格兰皇家银行、劳埃德TSB集团、爱尔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富通、瑞银、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摩根士丹利、美林、美联银行、花旗、摩根大通、高盛等等在碳金融市场上都非常活跃。摩根士丹利已计划未来五年用30亿美元从事碳交易。

  目前,我国金融业参与到碳减排交易还很少,且主要是通过CDM机制参与国际碳减排。实际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首先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风险的战略机制,并且可以通过下述途径参与到国际碳金融市场中,并获得相应收益和经验:

  第一,可以为CDM项目进行项目识别、开发,参与制作项目设计文件等项目咨询活动。

  第二,可以建立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信息报价体系,为客户提供减排或投资再生能源的咨询服务。

  第三,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参与国际CDM项目融资安排,如CDM项目过程中的结算安排,成为国际银团贷款的参与者甚或是组织者,为项目设计融资。碳金融的一个特征是有项目支持,而商业银行在项目贷款时积累了大量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的经验,有成熟的项目团队,有遍布全国的网点,并且熟悉中国的项目市场。

  第四,碳已经成为一种资产,碳管理成为公司决策管理的主要内容。各类环境资产和管理也日新月异地被开发出来,碳金融和环境金融能以市场化的工具来规避风险并达到环境目标。商业银行虽然自身没有减排任务和压力,但可以作为投资者,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其参与的市场除了京都机制下的规制市场,还可以涉入自愿交易市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使之成为银行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并进行碳敞口风险管理。或者作为受托人为客户进行理财投资。譬如,在CDM项目和市场信用上存在价差,可以做套期保值交易,为客户进行组合投资风险管理。另外,银行金融机构有广泛的投资领域,从股票投资到复杂的衍生证券,可以设立专门的气候变化基金,通过投资参与到减排项目中。

  第五,商业银行运用其“智力资本”,可以为国际国内碳市场开发结构性碳金融交易工具,对冲气候变化和环境风险。天气对能源和农产品等商品的价格影响显著,这种交互影响下的价格波动性加强创造了新的风险和机会。天气和商品交易工具可以为保险公司、对冲基金、银行和能源公司提供了独特的收入流。

  碳金融是一种大气与环境金融学的创新,迫切需要金融业开发关于碳商品的结构化金融安排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排放权的实际需求方减少减排费用规划减排资产项目组合。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已经推出了“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挂钩的期货价”的理财产品,为碳暴露风险的企业设计对冲工具,进行全球对冲安排,并创造结算工具。

  第六,设计各类碳指数和能源环境指数,创造新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从而使得天气市场和商品市场加深联系。新能源、环保指数将成为环境金融主要的交易工具之一,如新能源财经公司参与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支全球股票市场清洁能源上市公司指数,任何投资者都能够通过路透社、彭博通讯社、雅虎等查到它的最新行情。这些举措,都可以借鉴。

  另外,因为气候变化而逐渐增多的极端天气也导致各种与气象相关的指数在国际上推出。雪指数(snowfall index)就是被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之一。

  第七,参与我国气候交易所或碳交易所的建立,为减排信用创造一个市场平台。

  第八,为环境金融市场提供清算机制,通过为各类环境合约提供清算,构建市场存在的基础。清算机制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在为市场提供清算服务上有丰富的经验,为环境金融市场上各种交易工具提供了保障。

  2 在金融业务中,采纳环境标准

  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关注中国背景的银行在国内或国外贷款的项目的环境问题,这在一定层面上影响到这些银行在国际上的声誉。目前,我国仅有两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要求客户遵守环境法,采纳环境融资标准。

  但我国已经出台了与金融机构贷款相关的环境要求。“十一五规划”对环境友好项目的要求可能会体现在银行监管的融资规范当中,如在信贷程序上,用较高标准的环境融资标准来审贷。

  第一,通过绿色信贷,使银行和环保建立起初步的合作。充分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国际金融公司提出的“赤道原则”及其主要行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既引导银行投资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又限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同时,要划分企业环境违法和环境风险等级,更好地为银行评贷审贷提供支持。

  第二,引导资金投向低碳产业中的新技术和新市场。资金流向决定了新行业的扩张和新技术的开发,而金融业对整个经济的运行起到杠杆作用,决定着资金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因此,在积极寻求环境定价机制,落实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金融业承担着非同寻常的角色。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金融机构不仅自己要在日常运行中要环境友好,在其运用资金推动环境保护方面也要有所作为。这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共识,也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主流。

  在承担责任的同时,还要把可能增加的成本和风险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规避和转移。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制度刚刚起步,只能用限制贷款这种单一途径,因此,需要大力开发环境相关的金融产品,高层次地实践社会责任。不能只盯在国内金融市场上,还需要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在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