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人·存在·价值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提 要: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需要一创造性”的存在。这种特性使人的存在又成为一种价值存在。人类存在的独特性——“需要一创造”性,及人类活动的独特性——能动的实践性,都是通过价值所显示的人的本质,表征着人的存在的价值属性。人的世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意义的王国。此外,文章还指出 其中讨论人的价值问题,更要强调人的能动的创造性,即创造价值,一个人性结构的内在规定。
关键词:“需要一创造”性 价值存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自我构成”、“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人类也不例外。马克思说:“人双重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中。”①这表明,一方面,作为经验层面上的肉体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自身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内在尺度,从而有可能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世界中提升出来。因此,“人不仅仅是自身然在物,而且是人的自身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②这第二方面,对人之为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人是符号化的存在物,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是能动的实践存在物,等等。众说纷经,但归之一点,即人的存在方式是独一无二的。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需要一创造”性存在。“需要”与“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两种相互确证,相互渗透而又彼此推进的特性。这种特性使人的存在又成为一种价值存在,并使得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乃至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秩序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
思明确指出:“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财富’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 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笔者认为,人的需要是这种活动的最终推动力,创造性则是一活动的本质特征。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需要一创造”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
人的需要,从其最直观、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一定联系的必然性,或者说是由人与外部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某种不平衡关系而引起的人的某种渴求和欲望。人的需要不仅表现为人的欲望、情绪、意志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已反映出人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劳动创造活动的内在必然性。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类的一切对象化活动无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对象化、现实化。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④需要是人类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活动、实践活动——的动因。在“人一自然”相关的自然领域,“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⑤在“人一社会”相关的历史领域,“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⑥“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⑦总之,对人来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⑧然而,“需要”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早在物质运动的生物形式阶段上,就已经产生了需要。但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一,动物的需要不仅是动物进行各种活动的原因,而且规定着它们活动的方式。因为它们的需要是出于本能的维系物种生存、繁衍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动物的需要永远超不出生物性的本能;对人来说需要固然是人的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然而,它并不直接地规定着人的活动的形式。人能够进行选择,具有在某种外在必然性面前说“不”的能力。动物的活动方式不存在选择的问题,而人的活动方式处处渗透着人进行选择的“意向性”。如饥饿的野兽由于求食的本能不可以不吃摆在面前的食物,一个饥饿的人却可以出于某种非自然的原因而抗拒“饿了要吃”的生理必然性。其二,人的需要要往往表现为一种“要求”,而区别于动物的那种“欲望性”的需要。动物的需要是在对象许可的范围内,由外在对象决定的;对人来说 “自然界并不能满足人类,人们决计要用自己的实践改变它。”需要的这种“要求”性,既表现出人类需要的能动性,又表现出其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性。当然,这种要求是双向的,既要求客体合乎于自己,又要求自己合乎于客体。其三,动物的需要的满足主要依靠其本能活动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生存的必需品;而人的需要依赖于人的创造性活动来满足:即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变更自然,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新的“生命材料”。创造性不仅构成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本质区别,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它具有本体论意义。人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特殊性,也就意味着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恩格斯曾经指出“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⑨创造性乃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属性。总之,动物式的需要是无意识、非反思的,是人类需要的生物学前提,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需要是创造的源头。人类的刨造力及其发展与自身的需要的发展成正比。一个人的需要愈丰富,其生命力就愈强。他的内在世界就愈广袤,要求自我表现、自我确证的冲动就愈强烈。因此,我们可以说创造力就是人在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冲力的驱使下,将自己的生命力及内在世界自主、自由地对象化的能力,自由创造是人的根本生存样式。人的需要是一个发展着的开放性系统,“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人几乎总在期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⑩从而决定了人的存在的非终极性。
创造,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人类的一种需要。从纯生物学的意义上说,人的存在是“有缺陷的”,人缺乏自然生存所必需的生物手段。如人没有用以对付恶劣气候环境的天然毛发层,没有天然的攻击器官,即使就感觉器官的发育程度而言,大多数动物也要优于人,然而,正如德国哲学家米切尔兰·德曼指出,“人类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来确定性。人类正是通过创造性活动是自己总处在“造就”之中,总在克服事物及自身的现存状态,不断地规划未来,创造未来;不是力图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另一方面,从人存在的社会意义上说,创造是人社会性存在、发展的需要。人及其社会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的循环运动,而是一个体现了主客体之间动态价值增殖关系的合目的性的运动过程,这种合目的性运动,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现实化。创造性的活动连通着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使人类有着一部自己创造自己的、永远向着未来开放的、有待于不断制作的历史。
最后,需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又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断得到满足的需要以及人类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又产生出新的需要。这也体现了人类需要的开放性、发展性。
需要与创造两者相互确证、相辅相成,统一于“超动物类生存”的人身上,离开了需要,所谓的创造就失去了动力、目的,人类的每一种创造活动背后部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即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人的需要;离开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