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的所谓“一切民族共同的心头语言”.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只希望从神话- 如从梦境里- 发现
非理性、反社会的本能,而无意发现以象征语言,即象征,所表现的古代智慧。”⑩这就歪曲了弗
洛伊德的本意。因为,对梦和神经病的分析同时就是对人类的“精神古物”——人性的原始部分的
探索,梦是保留原始精神古物的样本,个体发展是人类进化的简本。因此精神分析学说也是关于人
类进化的学说。精神分析从梦的释义中挖掘出久已被人遗弃的、保存原始精神机构运转的方法——
短时间的倒退复古,由此去获得关于古代人类遗产的知识,这是精神分析所要“分析”的根本内容,
也是弗洛伊德文化演进理论的核心内容。这里,弗洛伊德和尼采一样走上了一条从现在向过去逆返
的道路,他们也就成为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折点。系统论的研究显示出,历史文物具有“无穷大”
的信息,而精神古物是不是也有“无穷大”的信息呢?历史上由梦而来的伟大发明创造不胜枚举,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玻尔的原子模型等等。柏拉图曾讲过学习就是回忆,哲学家就是不断地练
习死亡;老子教人“复归于婴儿”;维柯说,要探索人类本性就“必须用极大的努力使自己在许多
方面赋有与那些最初的人相似的本性”,就必须“退回到对一切人的和神的学问都极端无知的状态”;
波德莱尔说天才就是重返童稚;蒙台梭利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海德格尔的“复归于真”是通
过领悟死来达到最高境界。他们的说法和弗洛伊德通过倒退获得精神古物的观点是如出一辙的。值
得指出的是,弗洛伊德的本意并非是要人彻底回归远古时代,也不是在复归中浮现古代历史知识,
他所强调的是在神话和梦境里找回人本有的原始思维能力和古代智慧及情感。弗洛伊德一生中多次
提到他自己同古犹太教系统的文化及宗教系统是很接近的,他曾读过希伯来神秘教义,还向人类灵
魂中不可征服和不可毁灭的成分及无意识中的魔力表示敬意。弗洛伊德在晚期著作《精神分析引论
新编》里,把梦与神秘知识相提并论,力图解释精神感应现象,没有进一步发展他原有的梦倒退的
思想。相反,恩斯特·克里斯(ernst kris)明确指出了艺术家可以使自己的头脑退回原始状态而
又不失去控制。现在个别艺术家依靠服用致幻剂来获得幻觉和创作的灵感,这就走向了极端。 第
四,弗洛伊德关于早期思维“视形象”的观点抓住了原始思维和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他的视形象
思想实质上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视觉思维。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儿童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
的‘形’进行的,”这些在结构上较简化的形状及其关系,就是艺术意象中视觉思维的痕迹。⑾如
今人们已经公认儿童和原始人的形象记忆特别发达,但不能笼统地说儿童思维和原始思维人都是形
象思维。英国艺术史家E ·H ·冈布里奇在《艺术和幻觉》中指出:“原始人的艺术和儿童艺术使
用的是象征语言,而不是‘自然符号’. ”他们不去观察树只是满足于树的“概念图式”,而这种
概念图式并不与任何实在相符合。“这种依赖于建构而非模仿的特征归结于儿童和原始人的特殊心
智状态。”⑿不论是原始人的绘画或儿童绘画,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抽象和概括。皮亚杰对儿童绘画
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绘画不是基于模仿而是根据图式——外部材料与主体结构的同化。弗洛伊德关
于梦倒退中转换出的“视形象”与阿恩海姆的最基本“形”以及冈布里奇和皮亚杰的“图式”,指
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原始思维,而原始思维与理性思维不是分割独立的。列维·布留尔晚年转而
承认原始心灵的前逻辑思维与现代人的逻辑思维是共存的,不是互不相关的。列维- 施特劳斯特别
赞赏印第安人的一个说法“神话是人兽未分时的故事”,他认为,神话的价值在于它们是野蛮人思
维的宝贵文本,原始思维和现代思维之间没有鸿沟,原始思维形式始终存在、活跃在我们中间,我
们常常使用这些思维形式。施特劳斯主张神话与科学的会面即两种思维方式的交汇,当务之急是使
野性思维的原则合法化并恢复其权力。笔者以为,只有认识到两种思维的共存交汇,才能更深刻地
认识到原始思维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这种思维的特殊价值,通过绘画研究原始思维比通过语言更为便
捷,这是被许多学者所忽视的。
再其次,从绘画、城市以及人的身体这三个视角去分析和评价现代文明。
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蒙娜·布鲁克丝的研究表明,儿童绘画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成人绘画,绝大
多数儿童都善长儿童绘画,儿童10岁后再来学画就感到不会画了,而许多不会画画的家长在陪同孩
子学画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自己也会画画。⒀奥班恩也追问:为什么当正规教育进入儿童的生活
后他们就不画了呢?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个性的现代教育制度像一件“束胸衣”扼杀了儿童天然
冲动的自发创造本能。我国有一些老年人原本不会画画,可退休后却变成了书画专家。这就证实了
罗素的话:老年人都是神秘主义者。显而易见,通过最基本的‘形’进行思维是人的天性,儿童在
10岁以后学画感到为难,这是遇到了以透视法为代表的科学理性思维的抵制,进一步讲这是两种绘
画方式即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和冲突,进入老年才发现自己还有绘画的天赋,则表明人原有的形象
思维的潜力还没发掘出来。按E ·H ·冈布里奇的说法,西方画家在15世纪-19 世纪遵守的透视法
是世界艺术史范围内的“一个巨大的例外”,它在艺术上是完全异常的,是对正常艺术规律的背离。
笔者由上想到,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在世界史上是不是也是个“例外”和“异常”
呢?本世纪众多的思想家所反对的,不就是这种近代传统吗?
芬兰城市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把欧洲中世纪自发形成的城市看作是适合人的生活的“健康细
胞”,而把近代以来人为建立的工业城市看作是仅仅适合于管理的“癌细胞”. 美国人本主义城市
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拆除传统学科围墙,把城市规划与人类文明及技术的发展联系起来,深
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城市的畸形发展。从冈布里奇关于透视法是个例外和异常的说法,到
沙里宁关于近代城市是个癌细胞的观点,再联系到弗洛伊德专注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以及倒退到视
形象思维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近代绘画、近代城市、近代人的身体尤其是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异
常的,而近代以外的绘画、城市和人的身体却是近乎人情的、健康的。这与我们过去接受的启蒙教
育(黑暗的中世纪、野蛮的远古时代)是大相径庭的。弗洛伊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文化发展越高、
压抑越重、心理症越多的文明图景,他曾把一个城市过去的历史比作心理的过去,如罗马就是一个
有着悠久多变历史的心理实体。可能有人以为,笔者不应该从近代绘画、城市和人的身体的异常推
演到整个近代西方文明。按照近代西方传统,艺术对社会是无直接利害关系的,这就否定了艺术与
社会及人的行为的密切关系,现代人缺少的不就是维柯所说的“各民族创建者具有的诗人的本性”
吗?文明和城市一起成长,城市本应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大宗遗产,可许多现代城市建设是一种“破
坏性建设”,这种城市只有经济价值。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有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
西永远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母亲的脸庞和城市的面貌。过去人们对近代西方文明的评价总是从经济、
科技的角度出发的,而没有从绘画(美术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锋)、城市(文明的标志)以及人的
身体(包括内心世界)这三个视角去分析,这三个方面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