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弗莱的大文化观:来源与表征(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更自觉意识到这种’神秘想象背景’,因为它过去曾发挥作用,现在仍然在发挥作用"。[62]弗莱的"想象背景"与"神秘想象背景",实际上非常接近荣格的原始意象的概念。
在以上比较研究中,我们既感受到弗莱虚己以待,接纳学术百川的容量,同时也体验了弗莱对于斯宾格勒、弗雷泽、卡西尔、荣格等不同领域的不同对象的为我所用的整合能力以及转化出新的智慧。大综合是理论大师的标志。弗莱的大文化观因其从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揽胜,而成为一种宏观叙事,在文化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注释:
[1][2]《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1页,第9页。
[3][4][5]Northrop Frye: Creation and Recre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0,p. 5, p. 5, p. 6.
[6][7][22]转引自《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页,第7页,第87页。
[8][18][24][27][28][29][45][46][57]Northrop Frye o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 Collection of Review Essays, ed. Robert D. Denha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p. 76, "Introduction" p. 39, p. 88, p. 90, p. 89, p. 89, p.117, p.104, p.26.
[9]New Directions in N. Frye Studies, ed. by Jean O’Grad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 119.
[10]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导言第39页。
[11][12][13][14][15][16]诺思洛普·弗莱《现代百年》(The Modern Century),盛宁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页,第15页,第17页,第24页,第26页,第17页。
[17][34] N. Frye, Fearful Symmetry: A Study of William Blak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7, p. 180, p. 27.
[19]Fables of Identity: Studies on Poetic Mytholog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3, p. 3.
[20] Spiritus Mundi: Essays on Literature, Myth, and Society,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6,p. 14.
[21]诺思洛普·弗莱《批评之路》(The Critical Path),王逢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23]詹·乔·弗雷泽:《金枝》"序",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25][26][43][60]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9页,第30页,第65页,第42页。
[30][35][36]恩斯特·卡西尔:《符号 神话 文化》,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第120页,第123页。
[31] [37][58]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5页,第439页,第99页。
[32][ 3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7页,第33页。
[38][44][47][48][49][50][51][52][53][59][62]《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第165页,前言第18-19页,第93页,第149页,第57页,第89页,第88-89页,第89页,第89页,第172页。
[39][40][56]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第52-53页,第42-43页,第119页。
[41][42][61]冯川:《神话人格──荣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83页,第91页,第95页。
[55]Imre Salusinszky, Criticism in Society, Methuen & Co. Ltd., New York and London, 1987, p. 29.
[54]Northrop Frye: The Educated Imagination, Toronto: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 1963, pp. 60-62,.
在以上比较研究中,我们既感受到弗莱虚己以待,接纳学术百川的容量,同时也体验了弗莱对于斯宾格勒、弗雷泽、卡西尔、荣格等不同领域的不同对象的为我所用的整合能力以及转化出新的智慧。大综合是理论大师的标志。弗莱的大文化观因其从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揽胜,而成为一种宏观叙事,在文化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注释:
[1][2]《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1页,第9页。
[3][4][5]Northrop Frye: Creation and Recre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0,p. 5, p. 5, p. 6.
[6][7][22]转引自《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页,第7页,第87页。
[8][18][24][27][28][29][45][46][57]Northrop Frye o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 Collection of Review Essays, ed. Robert D. Denha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p. 76, "Introduction" p. 39, p. 88, p. 90, p. 89, p. 89, p.117, p.104, p.26.
[9]New Directions in N. Frye Studies, ed. by Jean O’Grad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 119.
[10]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导言第39页。
[11][12][13][14][15][16]诺思洛普·弗莱《现代百年》(The Modern Century),盛宁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页,第15页,第17页,第24页,第26页,第17页。
[17][34] N. Frye, Fearful Symmetry: A Study of William Blak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7, p. 180, p. 27.
[19]Fables of Identity: Studies on Poetic Mytholog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3, p. 3.
[20] Spiritus Mundi: Essays on Literature, Myth, and Society,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6,p. 14.
[21]诺思洛普·弗莱《批评之路》(The Critical Path),王逢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23]詹·乔·弗雷泽:《金枝》"序",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25][26][43][60]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9页,第30页,第65页,第42页。
[30][35][36]恩斯特·卡西尔:《符号 神话 文化》,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第120页,第123页。
[31] [37][58]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5页,第439页,第99页。
[32][ 3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7页,第33页。
[38][44][47][48][49][50][51][52][53][59][62]《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第165页,前言第18-19页,第93页,第149页,第57页,第89页,第88-89页,第89页,第89页,第172页。
[39][40][56]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第52-53页,第42-43页,第119页。
[41][42][61]冯川:《神话人格──荣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83页,第91页,第95页。
[55]Imre Salusinszky, Criticism in Society, Methuen & Co. Ltd., New York and London, 1987, p. 29.
[54]Northrop Frye: The Educated Imagination, Toronto: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 1963, pp.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