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femme):从“影像”(simulacre)到“生成”(devenir)(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的逃逸的运动,一个则是“外部”向“内部”的突入。而二者从根本上来说则是相关的。“外部”之所以能突入“内部”,正表明“内部”并非一个独立和封闭的同一性的领域,相反,它内部已经包含着异质性的要素,已经包含着转化和向“外部”开放的可能[8](正如“动态的分隔线”所揭示着的)。但是,“影像”却并没有充分表征出这种相关性。“影像”虽然是处于“内部”和“外部”“之间”,但它从根本上来说仍然还是一个象征着“外部”的“黑暗”的概念,因此,它总是带有着消极的、否定的含义:作为“同一性”的“颠覆”、作为“模仿”的秩序的“否定”,而这也是德勒兹说在“影像”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疯狂”的原因。正如福柯在早期的《古典时代疯狂史》中所详尽分析的“疯狂”其实也是一种介于文明和自然“之间”的“生成”的运动,但是,他后期却没有再继续这个思路,也是因为“疯狂”还是带有着太多的否定的含义,而正是这种含义使得它不能真正揭示“生成”的双重性,反而有重新堕入二元对立的框架之中的危险。“影像”的“疯狂”也兼具如此的危险性,因此德勒兹用更为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幻象”(phantasme)的概念来对其进行补充和引申。
最关键的一点是,“幻象”所要揭示的并不是“秩序”的阙如(不是秩序的“对立面”和“否定”),并不是如“影像”所揭示的那种彻底的混沌的“深渊”,而是“另一种”“秩序”、即“生成”的秩序,而这种秩序是比同一性的秩序更为“根本”的秩序,或者说,后者仅仅是前者所产生的一种“效果”。如果说“影像”所揭示的是与“同一”相“对立”的“差异”的话,那么,很显然,“幻象”所揭示的就是产生“同一”的更深层的“差异”运动。《意义的逻辑》第30个系列的主题正是“幻象”。德勒兹指出了“幻象”不同于“影像”的根本的特性正在于其所产生的“表层”(surface)的“效应”,而作为“表层”,它“超越了内部和外部,因为它具有如此的拓扑学的属性,即通过使‘它的’内部的侧面(côté)和‘它的’外部的侧面相互关联(mettre en contact)从而展开(déplier)为一个单一的层面(côté)。”[9]因此,“幻象”不是如“影像”那样致力于表现着一个“疯狂”的“外部”的威胁和躁动,而是真正处于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表层”,这个表层使得内部的要素和外部的要素能够进入开放的自由游戏的“相互关联”之中。“幻象”不是一个否定性和颠覆性的过程,而是一个真正的处于“之间”的媒介,只有它才使得内部和外部之间能够形成自由的沟通和转换,这也是“生成”运动的真正的秩序。这正是“展开”(déplier)这个非常贴切的词的深刻用意:一方面它表明“幻象”是对“深层”的“展开”,它释放出“深层”之中的要素,让它们上升到“表层”;另一方面,它又是对于“内部”的展开,它使得内部的要素不再被束缚于结构严格的同一性的体系之中,而是被释放出来,进入与外部要素的沟通互动之中。因此,在“幻象”之中,实际上最终不再有外部和内部的区分,而是只有《千座高原》中所描述的“共生的异质性”(multiplicité de symbiose)[10]的状态。“表层”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正是在于维持这些差异的要素之间的真正的“差异”的关系而防止它们再次被从属于一种超越的“同一性”的秩序或者说再次堕入混沌的“深层”之中(也即德勒兹所说的“内在性的平面”和“超越的平面”之间的差异)。
因此,对于“生成”来说,作为“幻象”的“表层”实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虽然如此,“幻象”这个概念在后期的德勒兹那里却基本上被弃用,这大概是由于从字面上看来它还是带有太浓厚的“虚构”、“幻觉”的含义,而德勒兹所强调的“生成”绝非仅仅是想象和人为构造的观念,而是“现实”的运动。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所有的生成运动中最为根本和关键的“生成-女性”[11]的深刻内涵。
(二) 从“影像”到“生成”:从“肖瓦尔特”看“生成-女性”的内涵
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无疑是女权主义批评的经典之作。然而,把它归入“女权主义”(Feminism)实在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在肖瓦尔特看来,而所谓的“女权主义”只是“女性”文学演变的一个中间的和过渡的阶段而已。
她所描述的这种从“女性”(feminine)到“女权”(feminist)再到“女人”(female)的发展线索也正对应着“女性”逐渐摆脱自身的“影像”的地位而进入“生成”的运动的过程。在全书的一开始,她总结了这三个阶段的各自的特征:即从“模仿”(imitation)到“反抗”(protest)再到“自我的内在同一性的发现”(self-discovery)。[12]这种分析可以说是精辟入微。由于本文的特性,我们忽略对于具体的文学史的背景和细节的分析,而直接切入其概念内涵的剖析。
首先是“模仿”的阶段。这正是上节所论述过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体系“内部”的等级关系。在这个阶段,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性的价值,因此,女性的价值正在于“模仿”、或者说尽可能地接近这种作为“原型”的价值模式。这当然不是抹煞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明显的差异,而是说,女性自身的价值并没有真正独立的地位,它从属于主流的男性权威并只能从后者获得自身的合法性的证明(justification)。因此,当时的所谓的“自我”、“主体”等概念都只是男性主导地位的象征,而女性的价值则仅仅体现于“婚姻”、“家庭”等等以“自我牺牲”来辅助男性中心地位的关系之中。但是,女性写作的兴起开始瓦解了此种价值等级。从最原初的动机来说,女性的写作正是出于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一种对于自身的独立的价值合法性的诉求。但是,“模仿”男性“原型”的被压抑的地位却使得这种自发的动机遭到严重的扭曲,这体现于这个阶段的女作家所面临的几乎难以承受的矛盾(或者用肖瓦尔特的话来说,即在“自我肯定的实践”中存在着“巨大的危险”[13]):一方面,当她们真正以文学来自我表达的时候,那些体现了“女性”价值的优秀文学却被主流的男性“原型”风格的卫道士横加贬抑,而那些从女性写作的角度来说毫无创意的平庸作品却在被大加赞赏的同时又被作为“女性”缺乏“创造性”的铁证;另一方面,真正的“危险”在于,在一个女性价值处于“顺从”地位的社会之中,强调“自我-肯定”的写作实践很容易导致女性角色的迷失从而导致深深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的否弃。这也是她全书中所强调的“爱”(love)和“艺术”(art)之间的冲突:前者要求“女性”自我牺牲,而后者则强调女性的“自我肯定”。
由此,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备受压制和贬斥的女性写作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强调极端的“反抗”的“女权”阶段。之所以说这个阶段仅仅是过渡的阶段,正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女性”虽然开始否定、批判“模仿”的秩序,但是,这种“反抗”所拥有的却始终是一种“影像”式的“疯狂”的、扭曲的力量。在这个阶段,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不同于男性的价值所在,但是,她们又无力撼动、改变主流的压制性的价值体系,因此就只能采取一种来自“外部”的立场,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逃向外部”的立场:当她们始终无法在身处的现实的社会中实现应有的“自我肯定”的时候,这种向“影像”的外部的逃逸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倾向。肖瓦尔特在总结这个阶段的时候所提出的一个鲜明的意象(也是其全书的核心意象)就是所谓的女性的“封闭”的空间,这个女性自我放逐的空间的特征就在于:首先,它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空间,而毋宁说是女性自现实之中逃逸而出的虚构的象征的世界;其次,这个空间是“封闭”的,它拒斥着男
最关键的一点是,“幻象”所要揭示的并不是“秩序”的阙如(不是秩序的“对立面”和“否定”),并不是如“影像”所揭示的那种彻底的混沌的“深渊”,而是“另一种”“秩序”、即“生成”的秩序,而这种秩序是比同一性的秩序更为“根本”的秩序,或者说,后者仅仅是前者所产生的一种“效果”。如果说“影像”所揭示的是与“同一”相“对立”的“差异”的话,那么,很显然,“幻象”所揭示的就是产生“同一”的更深层的“差异”运动。《意义的逻辑》第30个系列的主题正是“幻象”。德勒兹指出了“幻象”不同于“影像”的根本的特性正在于其所产生的“表层”(surface)的“效应”,而作为“表层”,它“超越了内部和外部,因为它具有如此的拓扑学的属性,即通过使‘它的’内部的侧面(côté)和‘它的’外部的侧面相互关联(mettre en contact)从而展开(déplier)为一个单一的层面(côté)。”[9]因此,“幻象”不是如“影像”那样致力于表现着一个“疯狂”的“外部”的威胁和躁动,而是真正处于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表层”,这个表层使得内部的要素和外部的要素能够进入开放的自由游戏的“相互关联”之中。“幻象”不是一个否定性和颠覆性的过程,而是一个真正的处于“之间”的媒介,只有它才使得内部和外部之间能够形成自由的沟通和转换,这也是“生成”运动的真正的秩序。这正是“展开”(déplier)这个非常贴切的词的深刻用意:一方面它表明“幻象”是对“深层”的“展开”,它释放出“深层”之中的要素,让它们上升到“表层”;另一方面,它又是对于“内部”的展开,它使得内部的要素不再被束缚于结构严格的同一性的体系之中,而是被释放出来,进入与外部要素的沟通互动之中。因此,在“幻象”之中,实际上最终不再有外部和内部的区分,而是只有《千座高原》中所描述的“共生的异质性”(multiplicité de symbiose)[10]的状态。“表层”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正是在于维持这些差异的要素之间的真正的“差异”的关系而防止它们再次被从属于一种超越的“同一性”的秩序或者说再次堕入混沌的“深层”之中(也即德勒兹所说的“内在性的平面”和“超越的平面”之间的差异)。
因此,对于“生成”来说,作为“幻象”的“表层”实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虽然如此,“幻象”这个概念在后期的德勒兹那里却基本上被弃用,这大概是由于从字面上看来它还是带有太浓厚的“虚构”、“幻觉”的含义,而德勒兹所强调的“生成”绝非仅仅是想象和人为构造的观念,而是“现实”的运动。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所有的生成运动中最为根本和关键的“生成-女性”[11]的深刻内涵。
(二) 从“影像”到“生成”:从“肖瓦尔特”看“生成-女性”的内涵
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无疑是女权主义批评的经典之作。然而,把它归入“女权主义”(Feminism)实在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在肖瓦尔特看来,而所谓的“女权主义”只是“女性”文学演变的一个中间的和过渡的阶段而已。
她所描述的这种从“女性”(feminine)到“女权”(feminist)再到“女人”(female)的发展线索也正对应着“女性”逐渐摆脱自身的“影像”的地位而进入“生成”的运动的过程。在全书的一开始,她总结了这三个阶段的各自的特征:即从“模仿”(imitation)到“反抗”(protest)再到“自我的内在同一性的发现”(self-discovery)。[12]这种分析可以说是精辟入微。由于本文的特性,我们忽略对于具体的文学史的背景和细节的分析,而直接切入其概念内涵的剖析。
首先是“模仿”的阶段。这正是上节所论述过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体系“内部”的等级关系。在这个阶段,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性的价值,因此,女性的价值正在于“模仿”、或者说尽可能地接近这种作为“原型”的价值模式。这当然不是抹煞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明显的差异,而是说,女性自身的价值并没有真正独立的地位,它从属于主流的男性权威并只能从后者获得自身的合法性的证明(justification)。因此,当时的所谓的“自我”、“主体”等概念都只是男性主导地位的象征,而女性的价值则仅仅体现于“婚姻”、“家庭”等等以“自我牺牲”来辅助男性中心地位的关系之中。但是,女性写作的兴起开始瓦解了此种价值等级。从最原初的动机来说,女性的写作正是出于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一种对于自身的独立的价值合法性的诉求。但是,“模仿”男性“原型”的被压抑的地位却使得这种自发的动机遭到严重的扭曲,这体现于这个阶段的女作家所面临的几乎难以承受的矛盾(或者用肖瓦尔特的话来说,即在“自我肯定的实践”中存在着“巨大的危险”[13]):一方面,当她们真正以文学来自我表达的时候,那些体现了“女性”价值的优秀文学却被主流的男性“原型”风格的卫道士横加贬抑,而那些从女性写作的角度来说毫无创意的平庸作品却在被大加赞赏的同时又被作为“女性”缺乏“创造性”的铁证;另一方面,真正的“危险”在于,在一个女性价值处于“顺从”地位的社会之中,强调“自我-肯定”的写作实践很容易导致女性角色的迷失从而导致深深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的否弃。这也是她全书中所强调的“爱”(love)和“艺术”(art)之间的冲突:前者要求“女性”自我牺牲,而后者则强调女性的“自我肯定”。
由此,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备受压制和贬斥的女性写作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强调极端的“反抗”的“女权”阶段。之所以说这个阶段仅仅是过渡的阶段,正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女性”虽然开始否定、批判“模仿”的秩序,但是,这种“反抗”所拥有的却始终是一种“影像”式的“疯狂”的、扭曲的力量。在这个阶段,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不同于男性的价值所在,但是,她们又无力撼动、改变主流的压制性的价值体系,因此就只能采取一种来自“外部”的立场,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逃向外部”的立场:当她们始终无法在身处的现实的社会中实现应有的“自我肯定”的时候,这种向“影像”的外部的逃逸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倾向。肖瓦尔特在总结这个阶段的时候所提出的一个鲜明的意象(也是其全书的核心意象)就是所谓的女性的“封闭”的空间,这个女性自我放逐的空间的特征就在于:首先,它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空间,而毋宁说是女性自现实之中逃逸而出的虚构的象征的世界;其次,这个空间是“封闭”的,它拒斥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