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布洛赫对梦想的分析及其他(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大艺术家。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资产阶级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平庸乏味。驱力瞄得更近了,也即,人变得更实际了。青春期的梦想被金钱挤走,成年人的白日梦多半是指向过去的,例如:“悔不该……”,“要是当初……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但愿望本身并没有减弱,梦想的力量随时可能爆发出来。小市民疯狂地追随纳粹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做着复仇和占有的梦,这种梦并不真正是革命的。如果没有别的释放机会,常人便把心理能量转移到春宫梦中,或者整天梦想当老板。在“副刊时代”,常人对新的追求,不过是好奇和赶时髦。这种新不是真正的新,而是一种重复,对这种“新”的追求,是一种上瘾。人们在街上逛来逛去,在商店的橱窗或走过的女士旁边做着白日梦。商品在闪烁,外衣迷人――这是镜中的白日梦。 

  人生如白驹过隙,无论在哪个社会中,老龄化都是不可抗拒的趋势。暮年就像严冬,但绝非没有希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老了就彻底无用彻底多余了。但是在其他类型的社会中,老人或许还象征着智慧和权威。此外,只要人活着,他就在做梦、就在期待更好的东西,即使老了也是这样。对于一事无成的老酒鬼来说,活着就是消磨和打发剩余的时光,对于富于创造力的人来说,晚年却是收获的季节,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晚年比其他阶段包含着更多的青春,并在无法效仿的意义上,包含着更多的成果,这些成果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积攒的。老年人最后的愿望是休息,它穿透了老年所有的愿望。这种愿望属于另一个时代,那时每样东西还不是忙碌的商品,而更重要的是,它预告了一个不再忙碌的时代,也即社会主义时代。 

  看过布洛赫的这份报告,我们有以下两点感受: 

  1、人生处处有梦,白日梦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2、白日梦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有生气的、属于春天的,一种是坏的、无生气的、属于冬天的[2];一种是目标远大、不断有新在前方涌现、不断上升的、朝向未来的期盼,一种是鼠目寸光、沉沦于当下、沉迷于往事的不思进取。人生是这两种状态的混杂,大多数人,也即街头的常人,属于后一种――虽则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好梦,也曾有过理想和抱负。 

  在这最初的现象描述中,我们已经能看到各概念、各环节最初的勾连。在把这些环节彻底形式化之前,布洛赫首先对以往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借此为哲学的形式化工作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 

  在布洛赫之前,西方思想家虽曾注意到白日梦这种心理现象,但从未做过专题研究,直到弗洛伊德,白日梦才成为一个理论课题。不过,在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中,白日梦仅仅是夜梦的一块敲门砖——“你们要记得我曾想借‘昼梦’来解决梦的问题。”[3]弗洛伊德借白日梦向人们说明,夜梦也是对愿望的满足(Wunscherfüllung)。布洛赫肯定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结论,但他同时也指出了白日梦与夜梦的不同: 

    “与夜梦不同的是,白日梦可以自由地、重复地选取飘浮于空中的形象,可以是慷慨激昂、夸夸其谈,也可以是胡言乱语、痴人说梦,但也可以是酝酿和筹划。白日梦以一种松散随意的风格来进行自由的思想游戏,可以是政治思想,也可以是艺术、科学思想,而这种松散随意的风格可以说是与缪斯[艺术]和密涅瓦[事后沉思,玄思]相接近的。白日梦可以使灵感变得完备,而这种灵感无需多加解释、只需动手实施就行了,白日梦还可以建造空中楼阁、勾画宏伟蓝图,而不永远只是杜撰与虚构。即便是在漫画式的夸张中,白日梦者也处在与夜梦者不同的光亮中。”[4] 

    归结起来,白日梦具有不同于夜梦的三大特征[5]: 

    1、白日梦者有清醒、完整和自主的自我。即便白日梦者再放松,白日梦中飘浮的意象也不可能反过来控制他。夜梦者则受制于梦中幻象,以幻象为真实发生的事情,其主要原因在于夜梦中的自我过于孱弱,酩酊如泥,并向孩童期的自我倒退。 

    2、白日梦不是压抑性的,而是扩张性的。白日梦中的自我虎虎有生气,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错误地把白日梦的自我与孩童的自我等同起来。实际上,即便受创伤的童年自我偶尔会在记忆中渗透进来,白日梦的主体还是有理性的成年人的自我,甚至比其他活动状态下的自我更加强有力。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自我”在夜梦中充当着道德审查官的角色,布洛赫认为,在白日梦中情况恰好相反,自我在饱涨着希望的意念的鼓动下膨胀变大,道德审查基本上处于暂停状态。过分膨胀的自我如果失控,就会变成“妄想狂”(paranoia)。妄想狂与神经分裂症(schizophrenia)不同,后者是一种自我退化现象,即为了逃避令人不快的现实,退缩到童年孤独而原始的自我中去,妄想狂与之相反,是自我的膨胀。布洛赫说,在未来设计师或伟大的乌托邦主义者行列中,往往能找到妄想狂的影子,在妄想狂这种精神病症状中可以发现乌托邦精神歪曲了的形象。 

  3、白日梦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开放的白日梦往往不满足于虚假的满足,而是向前奔赴愿望实现之地,有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它要“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6]。开放的白日梦预感到人与世界的发展趋势,从而能更深地认识现实、批判现实,这是它具有更强现实感的原因,此外,它还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为人设置了一个目标,鼓舞人们朝向世界的改善前进。布洛赫认为,这样一类梦是公开的,不需要像破译夜梦那样去挖掘潜意识中的隐念,只需进一步修正它们,使它们更清晰、更具体。 

  综上所述,白日梦有非压抑性、自主性、扩张性、目的性等特点。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白日梦者的自我是清醒的。这一自我不仅和求存驱力及发展驱力结合在一起,而且和理性以及现实并不矛盾。这一自我是属人的,与畜类蒙昧的意识有根本的区别,它跃出黑暗的当下,指向尚未到来的蓝色未来。 

  (四) 

  在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中,与夜梦和白日梦的区分相联系的,是对“不再意识”(Nicht-Mehr-Bewu?te)和“尚未意识”(Noch-Nicht-Bewu?te)的区分。 

  如前所述,白日梦这种心理活动是有自我的,然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在做白日梦。在此,另一种意义上的“无意识”凸现出来,这种无意识与被压抑的过去无关,而是和正在酝酿着的未来有关;这种无意识的活动领域不是夜晚,而是白天,不是夜梦,而是白日梦,它始终面向做梦者本人所认为的新,甚至也面向客观上的新事物。布洛赫把这种指向未来的无意识命名为“尚未意识”,以区别于夜梦中指向过去的“不再意识”。 

  常人的白日梦是散漫的、遮蔽性的,为了把“尚未意识”这一深层结构揭示出来,布洛赫特意在《希望的法则》第15节的第3小节中谈到青春期、变革年代和创造性活动。我们不难体会到,为什么青春期的憧憬,变革年代的期盼,艺术创造中的神秘预感,会成为突显尚未意识的典型,这无疑是因为这些领域中的梦想更明亮,更有生机,目标也更为远大。这些更真更纯的梦想,向我们揭示出一切梦想的本质:期盼。布洛赫想必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在22岁那年就完成了一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手稿:《论“尚未”范畴》(über  die  Kategorie  Noch-Nicht)。“尚未”,not yet,作为一个高度形式化的范畴,牵引出“期盼”中最本质的环节,也即“朝向……未来”。 

  在诸多期盼性的情绪中,最明亮、最欢欣、最诚实者首推希望。希望是本真的期盼,它最有生气、最接近于明媚的春天――“希望,作为焦虑与恐惧的对立面,是一切情绪中最富人性、最适宜于人的,它指向最遥远最明亮的地平线”[7]。在布洛赫的术语中,尚未意识,乌托邦意识,期盼意识和希望,这四者异名而同谓,共同指向人生背后最深、最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