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伯林论题的再考察(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当的。
4 一个不可知论的陈述,如“我们不知道不同价值之间是否可以公度”或许不需要这个超越立场。而伯林持有的是一种确定性的陈述——“我们确切地知道不同的终极价值之间不可公度”。对不可公度问题有许多复杂的讨论,参见Ruth Chang, ed., Incommensurability, Incomparability, and Practical Reas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见George Crowder, “Pluralism and Liber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2 (1994), pp. 293-305.
6 参见Isaiah Berlin and Bernard Williams, “Pluralism and Liberalism: A Reply,” Political Studies 42 (1994), pp. 306–9.
7 Amy Gutmann, “Liberty and Pluralism in Pursuit of the Non-Ideal,” Social Research, vol. 66, no. 4 (Winter 1999), pp. 1-26.
8 George Crowder, Liberalism and Value Pluralism (New York: Continuum Books, 2002).
9 George Crowder, “Pluralism, Relativism and Liberalism in Isaiah Berli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ustralas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Tasmania, Hobart, 29 September-1 October 2003).
10 例如,芝加哥大学Chad Cyrenne最近对克劳德新著的评论,见Ethics (July 2003), pp. 873-876.
11 在这个意义上,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对伯林“消极自由”具有“空洞化性质”的批评恰恰是其优越性的证明。见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刘莘译(上海三联,2004年),页407-408。
12 这只是个初步的看法,需要大量复杂的重构分析才能成立。由于不是本文的主要论题,我将另文处理。
13 参见Ronald Dworkin, “Do Liberal Values Conflict?” in [7] (pp. 73-90)。在此,德沃金引用了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在讨论中提出的一个问题。内格尔指出,伯林在一元论与暴政之间做出“天然联系”的看法是可以质疑的。这种看法依据这样一个事实,即二十世纪最严重的暴行是以价值一元论的名义实施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每一种价值一元论观都会导致这样的暴行内。但内格尔推测,伯林做出这种联系可能还要有一个未阐明的理由,就是道德经验主义,参见[7](p. 65)。
14 参见[7], pp. 75-76。
15 参见[7], pp. 77-79。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伯林的著作中读到否定性与肯定性的两种表述。伯林不是以分析哲学的方式来写作的思想家,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表述。但德沃金的这一重构是有文本证据支持的。
16 参见[7], p. 76。
17 根据著作索引,《正义论》仅有3处注释提及伯林,《政治自由主义》中有7次。
18 关于对《政治自由主义》的争论,参见罗尔斯等著《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万俊人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参见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页16-17。
20 参见John Rawls, “Justice as Fairness: Political not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4 (1985), p. 225.
21 参见David Miller, “Crooked Timber or Bent Twig? Isaiah Berlin’s Nationalism,” in Political Studies, Volume 53, Issue 1 (March 2005), p. 106.
22 参见Mark Lilla, “The Trouble with the Enlightenment,” London Review of Books, January 6, 1994.
23 参见Aileen Kelly, “A Revolutionary without Fanaticism,” in [7], pp. 3-30.
24 参见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5 参见菲利普?汉森(Phillip Hansen)的著作, Hannah Arendt: Politics, History and Citizenship,中译本将书名改作《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刘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273。
26 参见德斯蒙德?图图,《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江红译、阎克文校(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27 参见Amy Gutmann, “Liberty and Pluralism in Pursuit of the Non-Ideal,” Social Research, vol. 66, no. 4 (Winter 1999), pp. 6-11.
28 这一段转述了菲利普?汉森著作《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的第6章《什么是政治地思考》的部分内容。在这一章中,汉森根据阿伦特的两篇文章重构了阿伦特对“公民政治思考力”的阐述。
4 一个不可知论的陈述,如“我们不知道不同价值之间是否可以公度”或许不需要这个超越立场。而伯林持有的是一种确定性的陈述——“我们确切地知道不同的终极价值之间不可公度”。对不可公度问题有许多复杂的讨论,参见Ruth Chang, ed., Incommensurability, Incomparability, and Practical Reas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见George Crowder, “Pluralism and Liber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2 (1994), pp. 293-305.
6 参见Isaiah Berlin and Bernard Williams, “Pluralism and Liberalism: A Reply,” Political Studies 42 (1994), pp. 306–9.
7 Amy Gutmann, “Liberty and Pluralism in Pursuit of the Non-Ideal,” Social Research, vol. 66, no. 4 (Winter 1999), pp. 1-26.
8 George Crowder, Liberalism and Value Pluralism (New York: Continuum Books, 2002).
9 George Crowder, “Pluralism, Relativism and Liberalism in Isaiah Berli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ustralas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Tasmania, Hobart, 29 September-1 October 2003).
10 例如,芝加哥大学Chad Cyrenne最近对克劳德新著的评论,见Ethics (July 2003), pp. 873-876.
11 在这个意义上,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对伯林“消极自由”具有“空洞化性质”的批评恰恰是其优越性的证明。见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刘莘译(上海三联,2004年),页407-408。
12 这只是个初步的看法,需要大量复杂的重构分析才能成立。由于不是本文的主要论题,我将另文处理。
13 参见Ronald Dworkin, “Do Liberal Values Conflict?” in [7] (pp. 73-90)。在此,德沃金引用了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在讨论中提出的一个问题。内格尔指出,伯林在一元论与暴政之间做出“天然联系”的看法是可以质疑的。这种看法依据这样一个事实,即二十世纪最严重的暴行是以价值一元论的名义实施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每一种价值一元论观都会导致这样的暴行内。但内格尔推测,伯林做出这种联系可能还要有一个未阐明的理由,就是道德经验主义,参见[7](p. 65)。
14 参见[7], pp. 75-76。
15 参见[7], pp. 77-79。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伯林的著作中读到否定性与肯定性的两种表述。伯林不是以分析哲学的方式来写作的思想家,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表述。但德沃金的这一重构是有文本证据支持的。
16 参见[7], p. 76。
17 根据著作索引,《正义论》仅有3处注释提及伯林,《政治自由主义》中有7次。
18 关于对《政治自由主义》的争论,参见罗尔斯等著《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万俊人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参见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页16-17。
20 参见John Rawls, “Justice as Fairness: Political not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4 (1985), p. 225.
21 参见David Miller, “Crooked Timber or Bent Twig? Isaiah Berlin’s Nationalism,” in Political Studies, Volume 53, Issue 1 (March 2005), p. 106.
22 参见Mark Lilla, “The Trouble with the Enlightenment,” London Review of Books, January 6, 1994.
23 参见Aileen Kelly, “A Revolutionary without Fanaticism,” in [7], pp. 3-30.
24 参见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5 参见菲利普?汉森(Phillip Hansen)的著作, Hannah Arendt: Politics, History and Citizenship,中译本将书名改作《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刘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273。
26 参见德斯蒙德?图图,《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江红译、阎克文校(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27 参见Amy Gutmann, “Liberty and Pluralism in Pursuit of the Non-Ideal,” Social Research, vol. 66, no. 4 (Winter 1999), pp. 6-11.
28 这一段转述了菲利普?汉森著作《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的第6章《什么是政治地思考》的部分内容。在这一章中,汉森根据阿伦特的两篇文章重构了阿伦特对“公民政治思考力”的阐述。
下一篇:形而上学与形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