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邓小平 党际关系 国家关系 发展
[论文摘要]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运和我们党在处理党际关系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国际和国内形势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发展党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使我国的政党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关系的发展。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作为各国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引导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对各国政策的走向、各国政局的演变甚至世界新格局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政党之间的关系必然成为各国相互关系中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总体外交的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新时期,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国际共运及我们党处理党际关系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国内外形势的特点和要求,提出并精辟地阐述了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指导原则,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际关系的理论,为指导新时期我党的对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处理党际关系基本原则的提出
马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和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都在强调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应加强联合和相互支持,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同时,又十分尊重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平等地位和独立地位,反对任何一个党包揽和干涉其他党的决定,提出“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呦)。列宁在创建和领导第三国际时,为了纠正第二国际党际关系比较松散的弊端,建立了比较集中的组织形式,即共产国际。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适应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的需要,而且由于列宁作风民主,尊重各国党独立解决本党事务的权利,因而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还比较好。
但是斯大林主持第三国际的时候,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联合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各国党的平等地位和独立自主权利。苏联党利用自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特殊地位,大搞大国沙文主义。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共产国际于1943年解散,以后再也没形成统一的国际性组织,但在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苏联实际上还是处于中心地位,且苏共还是大搞“老子党”作风,企图控制和指挥各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争取党际关系正常化的中坚力量。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中期,苏联党和共产国际无视中国的特殊国情,在指导路线和方针政策上多次发生“左”或右的偏差,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的原则正确地对待苏联党和共产国际的意见,既重视维护同苏联党和共产国际的关系,尊重它们的意见,又对其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错误指示进行抵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就更加重视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党际交往对维护和发展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