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道家;宗教思维;哲学本体论;巫术思维
论文摘要:道家源出史官,又有楚文化背景,所以能从旁观者角度审视西周宗教,提出自然天道观和哲学本体论;但在感性层面仍有与巫术思维结合的地方,这是后来道教的起点。
中国地域辽阔,传统文化有东西南北之异。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一次大融合时期。来自南方荆楚地区的道家就是从这股滔滔洪流之中涌出的一股思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灵王对右尹子革回忆楚国历史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笨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当时楚文化发展是比较落后的,所以一直受到中原诸国的歧视。成公四年鲁国季文子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楚人笃信鬼神,盛行巫风,这与西周时期中原诸国遵礼重德有显著的不同。对这点楚人是有所自觉的,最早称王的熊渠就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楚世家》)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又受到周文化的极大影响。从《楚辞》诸篇可以看到楚人认同撷项、祝融等华夏传说人物为祖先。《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庄王在邺之战大胜晋人之后不为“京观”,并发挥“止戈为武”的周文化精神,表现了他对“尚德”精神的深刻理解。所以,春秋以后的楚文化是包含蛮夷特色的华夏文化。
道家思想正体现了楚文化的这种二重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聘,周守藏室之史也。”他精于周礼,《礼记·曾子问》记孔子曾从老腆助葬礼,老耽尤精于儒家较生疏的天道与礼的关系。1993年在湖北荆门四方乡郭店村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内有早期道家著作二种。与后来道家弃仁绝义不同,竹简对仁义孝亲等伦理观念持较为温和的态度。
春秋晚期,随周礼的崩坏,楚文化与周文化矛盾的一面尖锐化了,有楚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纷纷归隐。《论语》中孔子遇见的许多隐者,多是楚人。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对周礼更采取批判态度。
春秋以前人们对天的认识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天作为西周的至上神首先具有人格属性,其次才具有自然属性。《说文》曰:“天,颠也,至高无上。”把王权的高高在上和浩茫的苍天结合在一起。西周宗教认为不但社会中的宗法等级来源于天的有意安排,自然现象也是上天的有意作为。西周宗教随着政治制度衰落以后,天的自然属性的一面开始显露。周大夫伯阳父在西周末年说:“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周语上》但是他又把天地之气失序看成人事失德的感应,还不免宗教的思维影响。把天系统地解释为一种自然运动的则是从道家开始。《老子》二十三章说:“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于人乎?”这里把飘风骤雨不能维持长久作为天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属性。与之类似的议论还有七十七章:“天之道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里把天比作一个动态的物质能量系统,此盈彼消,互相牵制,运动不已。天的一些根本性质如长久、高下、举抑、损补都是自然本身功能而绝非神灵操纵。作为物质运动,天的人格性完全消失。老子明确否定天有意志、感情,“天道无亲”,“天地不仁”这样的话语在《老子》中比比皆是。
随着西周宗族国家被战国的地缘国家代替,作为世俗权力投影的神灵也逐渐脱去血缘关系的外衣。人们或从自神灵(如战国时出现的“五帝“就是建立在五种物质或方位基础上的神灵),或扬弃神灵直接归返自然之天。这方面庄子说得更彻底.他在《秋水篇》借助河伯之口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这里,天不仅毫无神性,而且也无人为的主观性,成一人类未加干涉的自然状态。
西周宗教“以德配天”把神性和伦理混为一谈。老子标举“自然”同时也将德发展出新的意义,他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上德”或“玄德”。《老子》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王弼注曰:“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德?由乎道也。《道德经注》王弼认为道家之德不同于传统伦理之德,而是超言绝象的内在规律和属性。“上德之人惟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道德经注》,德已发展成与道并列的哲学范畴。
道家在理性与情感世界都能摆脱西周宗教的影响,与楚文化的宗教背景不无关系。从《楚辞》可知,楚人有一套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其中有至上神东皇太一,有云中君、东君等自然神;有湘君、湘夫人等人鬼崇拜和大、小司命神。楚人宗教不似周人宗教以宗法伦理为核心,而是热情奔放自由浪漫。王逸在《楚辞·九歌章句注》中说:“昔楚国南郧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故老子能以宗教异端的眼光审视周人宗教,情感上无所留恋,他深通周人精神又汲取了其“遵礼尚施,敬鬼神而远之”的理智一面。老子扬弃了楚人那种狂热的祀神精神,主张质朴、清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十二章,但太一神信仰在道家学说里仍留下了烙印。郭店楚简中有道家著作《太一生水》篇。与周人的至上神昊天上帝充分人格化不同,太一神具有更多自然崇拜色彩。
王逸注《楚辞章句》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楚人先民自称祝融部落,而祝融是火神,古人将星宿二称为“大火”,人们根据它的位置来定农时。中国很早就有专门观测大火星的“火正之官?,此职有时也由史官兼管。出身于史官的老子必精于星历,这种星辰崇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老子》一书中屡屡出现对“一”的敬仰,如“载营魄抱一”;“道生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都可以看到作为自然神崇拜的“太一”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