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恩来的人生哲学(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三、尽忠尽孝,至情至义
  
  周恩来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报恩意识非常浓厚。希望在自己长大之后,报答父母和长辈的养育之恩。他在旅日日记中写道:“佛说报恩为无上,我连恩还未报,又怎么能够成佛呢?俗话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以安他们的心,也不枉人生一世。”〔14〕在一岁时,周恩来就过继给叔父做儿子,虽然养父养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们。为了纪念养母,周恩来在旅日留学期间,将养母在少女时代写的诗文带在身边,经常焚香拜读。参加革命后,周恩来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一次也没有回过家乡,为死去的亲人奠祭。对此,周恩来十分伤感和自责。1945年,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十岁时,周恩来到东北投奔伯父,伯父母没有儿子,视周恩来为己出。对伯父的“覆荫”之恩,他在一篇作文中给予了深切的记述。1917年秋,周恩来在赴日留学前,先到东北探望伯父。在旅日期间,他经常给伯父通信。除夕之夜,他遥想伯父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身边无一亲人,因而无法入睡。 
    对生父周贻能,周恩来更是父子情深、倍加孝敬。1918年暑假,周恩来从日本回国探亲,父子俩在北京欢聚。但人间总是聚少散多,周恩来在日记中记述了父子分离的痛苦:“最是伤心此日。”“今早生父以四钟行,往南京去。‘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此情此景不知若何难受。孤单单既离吾家,又复远吾爱友,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15〕1938年5月,他将父亲接到身边,以尽孝道。遗憾的是,这种父子天伦之乐的时间仅仅四年,周贻能就因中风而不幸去世。父亲去世时,周恩来因病正在医院动手术。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周恩来悲痛万分,放声大哭,泪如泉涌。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出院,抱病为父亲守灵,料理后事。
  大概是从小失去亲人、四处漂泊的缘故,周恩来十分看重友情,喜欢结交朋友。他认为朋友可以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友为励,益奋吾志”,因而与朋友交往是人生的一件快事。在交友时,周恩来主张以心交心,贵在知心,以诚待人,以情动人。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周恩来的朋友是最多的,他既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又有情深意挚的同志情,还有因感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从对手变为朋友的。
  周恩来与叶挺的友谊体现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1927年,他们共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周恩来患了恶性疟疾,连日高烧不退,是叶挺、聂荣臻冒着生命危险,一直护卫在周恩来身边,并将他护送到香港。“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无理扣押,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并积极营救,使叶挺终于重获自由。叶挺夫妇牺牲后,周恩来又为抚养烈士遗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可谓是生死之交。
  最让人感动的是周恩来给杨立三抬棺送葬的事。长征过草地时,周恩来因重病不得不坐担架,当时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自告奋勇给周恩来抬担架。在饥寒交加、随时有可能陷入沼泽的情况下,杨立三深一脚、浅一脚,磨破了双肩,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而自己却累倒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不仅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而且坚持要给杨立三抬棺送葬。他深情地对参加追悼会的同志说:“在长征途中,我病了他可以抬我,为什么他临终,不能让我抬他呢?”有恩必报,平等相待,它体现了周恩来对同志的至情至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