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工的“消灭”与共产主义社会
分工是一个自然产生的历史过程。随着生产力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分工经历了一个从性行为方面的自然分工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直到后来的极为精细的工业化大分工。分工在带来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矛盾的出现。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预言了在共产主义社会分工的最终消亡。那么,为什么要消灭分工?消灭何种意义上的分工?分工与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之所以要消灭分工,就在于分工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因素。首先,分工导致私有制的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37我们知道,正是由于分工的发展才导致城乡之间、阶级之间的对立,导致财产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成为可能。“分工本身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1]73对财产占有的多寡不同,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财产所有者来承担成为可能和现实,这样,以家庭中隐蔽的奴隶制为基础逐渐发展出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包括奴隶主将奴隶作为财产的占有。其次,分工导致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历史上所有制的发展和更替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基础上的,而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分工的每一次细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制约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依附于生产关系的个人作为所有制关系的不同既得利益者,对待所处所有制制度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或希望维持现状,或希望推翻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因此,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个人利益或者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处共同体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后,分工的存在导致人自身及其劳动的异化。分工的存在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但是,对个人来说却是人全面发展的障碍。在不存在分工的状况下,劳动者需要掌握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劳动,不存在特定的活动领域。但是,分工产生之后,每个人就具有了自己特定的活动范围,而且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她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1]37处于分工范围内的人是片面的人、不完整的人。分工还导致劳动的异化,更加剧了人自身的异化程度。特别是存在私有制的社会中,很多情况下,分工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生活所迫或者所处社会地位使其不得不如此。这样,人本身的活动在分工的安排下聚合为扩大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对人来说是一种异己的、与自身对立的力量,并且成为统治人、人又无法控制的,并最终将人消灭的力量。
实际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在批判总结斯密、萨伊、穆勒等人的分工理论后,对分工范畴进行了自己的研究,认为“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依赖性;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2]11。正是由于分工所导致的一系列矛盾和异化,马克思恩格斯才做出消灭分工的预言,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人们描述了消灭分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37-38
但是,分工是否可以被消灭?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越来越专业和专门,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门。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成为必须,高科技行业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融入进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消灭分工将成为天方夜谭。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尽管大工业已有了充分发展,但是,像今天这样人们靠网络连接在一起进行虚拟对话的状况,是他们怎么也不可能预见到的。那么,他们的分工理论是否过时?如果没有过时,消灭的到底是何种意义上的分工?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并没有过时,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消灭分工的真实所指。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人与人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他所反对的是把“人分为不同等级”、“把人看作有高低贵贱之别”的分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真正反对的是这种分工的出发点,而非分工本身。在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专业技术上的分工和行业分工则是全社会通力合作、和谐共处、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否则,人的存在都将成问题。马克思所希望的是实现个人自由选择职业的分工,而不是屈从于分工的异化状态,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自由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从这样的角度理解马克思“消灭”分工的理论,对于今天消除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