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下)(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于教》、《尊德义》、《六德》五篇简文较为系统地展现了子思首唱之“五行”的真实面貌。其中《五行》篇开明宗义提出 “德之行”也就是“仁”“义”“礼”“智”、“圣”必须内化于心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阐明天道与人道,这是思孟五行学说的思想总纲;《性自命出》篇则讨论“心(情)性”、“教化”以及“心术”,是思孟五行学说的哲学基础;《君子之于教》、《尊德义》、《六德》三篇在前两篇的思想基础上讨论君主的“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以及天道如何在社会人伦秩序中具体展开,是思孟“五行”学说改造社会的实施方案。由此可见,思孟“五行”学说乃是一套建立在德行内化基础上的政治思想体系,这与邹衍一派的“阴阳五行”学说大异其趣。因此学界实在需要对“五行”和“阴阳五行”正本清源。
从迄今所见的文献我们知道思孟“五行”的直接的前源可以追溯到子产,它的发展的路径大略是“子产—孔子—子思—孟子”,而“阴阳五行”的起源确是古远,中外学者对此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询,刘起纡先生认为五行的原始意义指天上五星的运行;而在胡厚宣先生对甲骨文中有关四方风名的记载的发现与研究的推动下,不少学者指出“五行”源自商代的四方观念,范毓周师则提出五行说有两个来源,即由原始的“四方”宇宙观念和由经验积累产生的“五材说”,还有学者从考古、神话学、风水术、关联思维等角度对阴阳五行的起源和形成进行了分析。[23]在这诸多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为举凡天文学(占星术)、数术以及原始的科学认识比如:四方风、五材……都是“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资料来源。
汉代学者桑弘羊指出:
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于是推大圣始终之运,以喻王公列士。
桓宽《盐铁论·论邹》
“阴阳五行”学说糅合了儒家的“易学”和墨家的原始科学认识,并以天文(占星术)、数术以及四方风、五材等作为其学说的重要来源,根据分类配位系统地将五色、四季、四方、五味、五脏等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相对,并且在“天人感应”前提下,推出五行相克的序列来解释历史的发展,也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又克火,如此周而复始。这套由原始“科学成果”系统综合而成的带有浓厚巫术和宗教色彩的“五德终始说”与其说是一套政治哲学,不如说是一套伪科学、一套实用的政治预测学,由于“阴阳五行”学说与对未来的预测紧密相关,因此人心中对未来的恐惧和渴望自然会推动这一学说并使得这一学说大行其道。秦始皇将这一理论付诸了实践,而汉代的历史更是笼罩在“阴阳五行”的神秘之下……在一定程度上,“阴阳五行”甚至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灵魂。梁启超先生指出:“阴阳五行说为两千年迷信的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也有莫大势力”[24],顾颉刚先生也指出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的思维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两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25]。尽管同样重视“天人关系”,但“天人合一”在阴阳五行学说和思孟“五行”学说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它是阴阳五行学说预设的理论前提,却是思孟“五行”学说渴望达成的结果。
较之“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思孟“五行”体系的结局实在是悲凉的,这套建立在德行内化的基础上的为君治国的政治思想,对统治者而言实在是迂阔的,以至于长时间名存实亡。若没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郭店出土的儒简,迄今学界也无从了解它的真实面貌。
由于思孟“五行”与“阴阳五行”有着不同的起源、方向和结局,因此学界应该停止再将“阴阳五行”缩略成“五行”,以免两者混淆一谈。
[1] 郭沂:《郭店楚简〈天降大常〉〈诚之闻之〉篇疏证》,《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2] 周凤五、林素清:《郭店竹简编序复原研究》,《古文字与古文献》试刊号,1999年10月。
[3] 李学勤:《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清华简帛研究》第1辑,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年8月版。
[4]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廖名春:《郭店简《成之闻之》的编连和命名问题》, 首发栏。
[6]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分篇与连缀的几点想法》,《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7] 《甲古文字集释》,第1323页。
[8]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9] 《说文解字》卷一:“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10] 陈伟:《关于郭店楚简〈六德〉诸篇编连的调整》,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4页。
[11] 李零先生的排序为:(1)、(2)、(8)、(10)、(4)、(5)、(6)、(7)、(3)、(9)、(11),《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论语·泰伯》
[13] 《孟子·离娄上》
[14] 简中的“害”在此应读作“曷”。因此本文将此章作了重新标点。
[15] 郭齐勇 :《再论“五行”与“圣智”》,:www.bamboosilk.org/Wssf/Guoqiyong3.htm2001-06-24
[16]《郭店楚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出版 1998年版。
[17]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18] 周凤五、林素清:《郭店竹简编序复原研究》,《古文字与古文献》试刊号,1999年10月。
[19] 廖名春 :《郭店简〈六德〉篇的缀补编连和命名问题》, 网上首发栏 。
[20] 陈伟:《关於郭店楚简〈六德〉诸篇编连的调整》,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 庞朴:《三重道德论》,网上首发栏,1999年12月12日
[22]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3] 可参艾兰 汪涛 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4]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5] 顾颉刚:《五德始终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第4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从迄今所见的文献我们知道思孟“五行”的直接的前源可以追溯到子产,它的发展的路径大略是“子产—孔子—子思—孟子”,而“阴阳五行”的起源确是古远,中外学者对此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询,刘起纡先生认为五行的原始意义指天上五星的运行;而在胡厚宣先生对甲骨文中有关四方风名的记载的发现与研究的推动下,不少学者指出“五行”源自商代的四方观念,范毓周师则提出五行说有两个来源,即由原始的“四方”宇宙观念和由经验积累产生的“五材说”,还有学者从考古、神话学、风水术、关联思维等角度对阴阳五行的起源和形成进行了分析。[23]在这诸多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为举凡天文学(占星术)、数术以及原始的科学认识比如:四方风、五材……都是“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资料来源。
汉代学者桑弘羊指出:
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于是推大圣始终之运,以喻王公列士。
桓宽《盐铁论·论邹》
“阴阳五行”学说糅合了儒家的“易学”和墨家的原始科学认识,并以天文(占星术)、数术以及四方风、五材等作为其学说的重要来源,根据分类配位系统地将五色、四季、四方、五味、五脏等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相对,并且在“天人感应”前提下,推出五行相克的序列来解释历史的发展,也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又克火,如此周而复始。这套由原始“科学成果”系统综合而成的带有浓厚巫术和宗教色彩的“五德终始说”与其说是一套政治哲学,不如说是一套伪科学、一套实用的政治预测学,由于“阴阳五行”学说与对未来的预测紧密相关,因此人心中对未来的恐惧和渴望自然会推动这一学说并使得这一学说大行其道。秦始皇将这一理论付诸了实践,而汉代的历史更是笼罩在“阴阳五行”的神秘之下……在一定程度上,“阴阳五行”甚至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灵魂。梁启超先生指出:“阴阳五行说为两千年迷信的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也有莫大势力”[24],顾颉刚先生也指出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的思维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两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25]。尽管同样重视“天人关系”,但“天人合一”在阴阳五行学说和思孟“五行”学说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它是阴阳五行学说预设的理论前提,却是思孟“五行”学说渴望达成的结果。
较之“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思孟“五行”体系的结局实在是悲凉的,这套建立在德行内化的基础上的为君治国的政治思想,对统治者而言实在是迂阔的,以至于长时间名存实亡。若没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郭店出土的儒简,迄今学界也无从了解它的真实面貌。
由于思孟“五行”与“阴阳五行”有着不同的起源、方向和结局,因此学界应该停止再将“阴阳五行”缩略成“五行”,以免两者混淆一谈。
[1] 郭沂:《郭店楚简〈天降大常〉〈诚之闻之〉篇疏证》,《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2] 周凤五、林素清:《郭店竹简编序复原研究》,《古文字与古文献》试刊号,1999年10月。
[3] 李学勤:《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清华简帛研究》第1辑,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年8月版。
[4]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廖名春:《郭店简《成之闻之》的编连和命名问题》, 首发栏。
[6]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分篇与连缀的几点想法》,《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7] 《甲古文字集释》,第1323页。
[8]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9] 《说文解字》卷一:“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10] 陈伟:《关于郭店楚简〈六德〉诸篇编连的调整》,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4页。
[11] 李零先生的排序为:(1)、(2)、(8)、(10)、(4)、(5)、(6)、(7)、(3)、(9)、(11),《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论语·泰伯》
[13] 《孟子·离娄上》
[14] 简中的“害”在此应读作“曷”。因此本文将此章作了重新标点。
[15] 郭齐勇 :《再论“五行”与“圣智”》,:www.bamboosilk.org/Wssf/Guoqiyong3.htm2001-06-24
[16]《郭店楚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出版 1998年版。
[17]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18] 周凤五、林素清:《郭店竹简编序复原研究》,《古文字与古文献》试刊号,1999年10月。
[19] 廖名春 :《郭店简〈六德〉篇的缀补编连和命名问题》, 网上首发栏 。
[20] 陈伟:《关於郭店楚简〈六德〉诸篇编连的调整》,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 庞朴:《三重道德论》,网上首发栏,1999年12月12日
[22]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3] 可参艾兰 汪涛 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4]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5] 顾颉刚:《五德始终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第4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下一篇:朱熹治学方法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