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家伦理价值观中合理因素的现实意义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传统儒家思想存在的尊重独立人格的节操、刚健、弘毅、自强不息有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爱国为民、以义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宽以待人,厚德载物、推已及人的和谐和恕道精神、立品为人、修已笃行、知行统一的道德自觉与修养理论等五个方面优良品质,并论述了这五个方面的儒家价值观对于身于21世纪全体中国国民的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价值观;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儒家价值观,它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曾长期是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近代以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中,儒家传统价值观一直被打入冷宫,但它的影响在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当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已经渗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实当中的每个中国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复兴,那还是物质和制度层面的复兴,而文化上的伟大复兴才是真正的复兴,是精神的复兴。依笔者拙见,认为儒家价值观念当中的合理因素及其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节操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提倡独立的人格意识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这是非常深刻的。儒家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在易传中提倡天地人并列为三才,中庸里面讲,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高度肯定人的价值是儒家的传统。孟子认为人爵不如天爵,儒家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是兼备智、仁、勇三种品德的人(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1])。而在人的价值中孔子最看重的是人的独立人格意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2],不仅指士人君子,而且承认平民都有不可夺的意志,有不可辱的人格,这种独立人格在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下尽管多有变形,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渗透了这种节操。今天,在即将进入全新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独立人格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是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和具有创造才能人才的最关键性格特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人格意识带有很多的品质内涵和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与西方文化背景下所提倡的个性意识和个人主义有鲜明的区别,但这种性格特征可以与西方文化的个体意识互补,共同塑造适应当今时代的人格基本特征。

  二、刚健、弘毅、自强不息有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任何国家、民族、家庭、个人想真正站立起来,就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刚健、弘毅、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魂,易经的乾卦中说,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乾是强健、积极、进取不懈的意识,乾象征天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是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种精神是与为公众利益而奋斗和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联系在一起的。孔子的弟子曾参在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为已任,不亦乐乎!死而后已,不亦乐乎!”[4] 孔子本人就是个抱定坚定志向,以天下为已任,知其不可而为之,顽强不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人,如何来考验自己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呢?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5]。这种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机结合,成为贯穿儒家传统的一根红线。后来宋朝名相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都是强调每个人对社会要有一定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一个强大工业国的转变,仅仅用了三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完的路,实现了两弹一星、核潜艇、洲际导弹、人工合成胰岛素、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的研制成功,而且这种成就的取得还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进行严密封锁的情况下取得的。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本人就是具有这种精神并且熟谙传统文化精华的历史巨人,也正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这种精神重新注入到中华儿女的灵魂中,唤起了中华儿女久违了的积极性,使得我们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应该承认,我们五六十年代那种战天斗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所削弱,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展望未来面临的激烈的经济和科技斗争,我们现在急需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这是21世纪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的精神源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