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论—论认知原理(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会有知识,有感觉不一定会有知识,但有知识必然先有感觉。感觉是人类固有之本性,而知识是人类对感觉概念的结果。感觉为根,为本。知识为枝,为辅。世界文化虽有东西方之差异,但人类所发明知识的原理却是殊途同归。其一,同一个地球,同样的宇宙环境,即人类所要面对的同样的存在。其二,同样的人类,同样的本能,即人类对存在同样的感应。所不同的是人类对感觉不同的认识。树之生命在于根,枝叶由根而发,但却形态各异。人类认知由感觉而发,但却有东西之别。人性认知犹如电脑之构成——硬件与软件是构成电脑的基本条件。思维是人性认知的硬件基础,而知识是人性认知的软件基础,两者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人性认知的基本条件。思维之本体功能强弱是人性认知的硬件条件。电脑之软件再完美,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硬件功能,电脑是无法运行的。同理,知识再完美,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本体思维能力,人性认知也是会有局限,有瓶颈的。这便是中国“填鸭式”教学方法之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知识是由存在转化而成的信息。而人性的感觉、意念、抽象、分辨、空间、记忆、传输等本能就为知识信息提供产生、记忆、存储的基本条件。人性本能是有强弱之分的,如果人性思维本能无法提供基础保障,那么人性认知便局限于本能的瓶颈。所以人是主导知识产生和使用的本体。如图:

意象论—论认知原理


人性认知的由来可分为两种途径:

  一是人类直面客观存在而产生经验知识,此为人性认知最原始,最本质的根本方式,也就是前面讲到以本能感觉经验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例如人在生产劳动中得出的纯粹的经验。

  二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而产生的认知,此为人性认知最常用的方式,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人类所发明的无形工具,人类借助于工具达到认知客观世界的目的。但人学知识就像是吃饭一样,食物进入人体必须要消化才能为已所用,反之则病。知识进入我们的思维同样需要消化才能为已所用,反之我们则被知识所缚。

  前一种方式是由存在→感觉→概念→知识,而后一种方式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使知识返归于感觉,返归于思维的意象世界,由知识→概念→感觉→存在。前者由根而发,后者返而归根。如果人所学到的知识不返归于思维的意象世界,那么人性认知便会停留在感性的表面世界,知识也就成了虚有其表的无根之木,没有生机。更有甚者,知识失去其根本(存在)而变成一种唯心的虚拟存在。它就像病毒一样在人的思维之中繁衍,与客观存在越行越远,这也是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这便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论述认知必须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道理。

  人性思维具有感觉能力、抽象能力、分辨能力、意念能力、思维空间、记忆能力、传输能力等本能。感觉能力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最直接的反应,如事物之形、色、声、味等一切能够接触到的感觉,而知识最基本的名便是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代号称谓。抽象能力是人在大脑思维中对客观存在的印象,虚拟再现的能力。就像参照物在镜中成像一般,使感觉信息重新回到原来的形态,但只是一种虚拟的形态。分辨能力是人对所有感觉印象进行区别的能力,概念便是由分辨而产生。只有对事物进行区别才能以不同的名进行命名之。分辨能力使人所创造的知识之名不断的繁衍,明察秋毫,可知万物。意念能力是人性思维的动力。人的一切意识行为都需要意念的动力,知识的产生便是人主观意念的结果。概念产生的起点,对事物的抽象、分辨,进而记忆都需要意念的动力为基础。就像要拿起一个苹果,首先需要发力伸手一样。思维空间是存储所有概念的,也是知识生存的环境。记忆能力是人对所有感觉、印象、概念进行记忆处理的能力。传输能力是人的大脑思维接收信号,以及发号施令的传导功能。这些本能相互作用构成了大脑思维创造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基本功能。知识在这些本能的基础上由存在→意象→概念→知识而逐步转化。所以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名称符号,更应该锻炼最基本的思维能力。 

  三、知识与存在的关系                         

    知识与存在的关系就是名与实的关系,就好比镜中之像与参照物的关系。人有意识地对镜中之物命名,使其分类之,其实就是对现实之参照物命名,使其分类之。名是实的代号,实是名的本质。名与实虽为同物,却不同质。从名的角度,名就是实,实就是名;从实的角度,名非实,实也非名。两者是存在于不同世界的两种存在。换言之,在客观世界里,实是无名的,其名只是人类在思维世界里主观对实的代号。

  1、认知的平衡性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认知平衡性就是名与实是否相符的问题。知识的产生本身就是以客观存在为根本的,如果知识失去了其根本,就像树之无根,虚有其表。要认识一个人,如果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是不算真正认识他的。如果人对于知识只知其名,不知其实,是不算真正的认知的。只知其名就会造成人性思维固化于知识的规矩之中,束缚于知识之名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