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认知的由来可分为两种途径:
一是人类直面客观存在而产生经验知识,此为人性认知最原始,最本质的根本方式,也就是前面讲到以本能感觉经验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例如人在生产劳动中得出的纯粹的经验。
二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而产生的认知,此为人性认知最常用的方式,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人类所发明的无形工具,人类借助于工具达到认知客观世界的目的。但人学知识就像是吃饭一样,食物进入人体必须要消化才能为已所用,反之则病。知识进入我们的思维同样需要消化才能为已所用,反之我们则被知识所缚。
前一种方式是由存在→感觉→概念→知识,而后一种方式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使知识返归于感觉,返归于思维的意象世界,由知识→概念→感觉→存在。前者由根而发,后者返而归根。如果人所学到的知识不返归于思维的意象世界,那么人性认知便会停留在感性的表面世界,知识也就成了虚有其表的无根之木,没有生机。更有甚者,知识失去其根本(存在)而变成一种唯心的虚拟存在。它就像病毒一样在人的思维之中繁衍,与客观存在越行越远,这也是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这便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论述认知必须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道理。
人性思维具有感觉能力、抽象能力、分辨能力、意念能力、思维空间、记忆能力、传输能力等本能。感觉能力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最直接的反应,如事物之形、色、声、味等一切能够接触到的感觉,而知识最基本的名便是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代号称谓。抽象能力是人在大脑思维中对客观存在的印象,虚拟再现的能力。就像参照物在镜中成像一般,使感觉信息重新回到原来的形态,但只是一种虚拟的形态。分辨能力是人对所有感觉印象进行区别的能力,概念便是由分辨而产生。只有对事物进行区别才能以不同的名进行命名之。分辨能力使人所创造的知识之名不断的繁衍,明察秋毫,可知万物。意念能力是人性思维的动力。人的一切意识行为都需要意念的动力,知识的产生便是人主观意念的结果。概念产生的起点,对事物的抽象、分辨,进而记忆都需要意念的动力为基础。就像要拿起一个苹果,首先需要发力伸手一样。思维空间是存储所有概念的,也是知识生存的环境。记忆能力是人对所有感觉、印象、概念进行记忆处理的能力。传输能力是人的大脑思维接收信号,以及发号施令的传导功能。这些本能相互作用构成了大脑思维创造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基本功能。知识在这些本能的基础上由存在→意象→概念→知识而逐步转化。所以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名称符号,更应该锻炼最基本的思维能力。
三、知识与存在的关系
知识与存在的关系就是名与实的关系,就好比镜中之像与参照物的关系。人有意识地对镜中之物命名,使其分类之,其实就是对现实之参照物命名,使其分类之。名是实的代号,实是名的本质。名与实虽为同物,却不同质。从名的角度,名就是实,实就是名;从实的角度,名非实,实也非名。两者是存在于不同世界的两种存在。换言之,在客观世界里,实是无名的,其名只是人类在思维世界里主观对实的代号。
1、认知的平衡性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认知平衡性就是名与实是否相符的问题。知识的产生本身就是以客观存在为根本的,如果知识失去了其根本,就像树之无根,虚有其表。要认识一个人,如果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是不算真正认识他的。如果人对于知识只知其名,不知其实,是不算真正的认知的。只知其名就会造成人性思维固化于知识的规矩之中,束缚于知识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