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之说再考察——以训诂哲学的方法(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率其性” 等等。“慎其独”最终表现是“率性而行”、“如保赤子”、“特立独行”、“一以贯之”、“独行而不舍”、“独立而不改”等等,概而言之就是“认真其个性”,最起码,这是君子之为君子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

2)盖心学失于狂而理学失于涓,以认真其个性来解释“慎独”,一方面力求避免道德修养的过程成为压制个性的过程,使人望而却步;同时也不排斥谨慎小心的意思,防止空谈心性,狂妄自负。(“慎之为谨,不烦训释。”王念孙:《读书杂志八·荀子第一》)

3)“慎其独”是“叩其两端而问之”的思维方法,换言之,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折衷、调和的思维方式。

(二)思想史的意义:

1)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所反复申述的,实际上就是独觉而觉他——自诚明(性),独立而立人——自明诚(教),把个人的至善实现于天下的太平这样一个由天及人、由己及他,有无可比拟的德行而获得至高无上的的地位的过程。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立人”和“达人”作为独立、独达的前提或条件,绝好地反映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中庸》曰: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2)《大学》、《五行》、《荀子》也是从不同角度,以“君子慎其独”为纲领,把这一思想具体化了,只能说是殊途而同归,而不能说他们各执一词。

3)论及儒家的心性之学,从宋儒以至今人,常把《荀子》排除在外,至少从“慎独” 说来看,是有失偏颇的。(18)

4)同是基于对“独”的重视,儒、道、佛、兵、法诸家同归而殊途,中华文化之一体与多元可见一斑。

(三)学术史的意义:

探讨思想史,常常忽视了乾嘉学派及后来的训诂之学的贡献,然而从对慎独的训释来看,清儒的判断更接近于本义。学术对于思想、训诂对于哲学的贡献需要足够的重视。

(四)方法论的意义:训诂学与哲学的良性互补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汉宋之风的融会贯通似乎比套用西方模式解析中国哲学的方法更为可行,也比彼此之间的相互鄙薄更为明智。饶宗颐先生指出:“我以为我们应该提倡‘训诂哲学’,历史上若干重要观念的疏通证明,非采用训诂学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治中国古代哲学,宜除开二障,一是西方框框之障,二是疑古过甚之障。东方思想的源泉由本土茁长而生,有自己的Pattern,不必套取西方的模式。文献上的资料,经典上的语言,不仅要处理文字的表面意义,还须进一步理解它内在的深层意义,和其他相关的经典语言的同义异辞。” (19)

在具体的范畴之上,才能解决“接着什么讲”的问题;借助于现时代的思想和语言,才能解决“如何接着讲”的问题。



注释:

(1) 尤其是梁涛、钱逊、刘信芳等先生专门著文讨论。

(2) 《书·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位上关天命,下关民生,要慎重对待,马虎不得。《墨子·天志中》“天之意不可不慎也”,孙治让闲诂:“慎与顺同。上下文屡云顺天意。”实际上,“顺天意”乃是“重天意”的结果,即对天意要认真对待。《荀子·成相》:“请布基,慎圣人”,杨倞注:“慎读为顺。”实际上,“慎圣人”就是“重圣人”,或如郝懿行所言是“诚用圣人”,也就是要真心尊重圣人。《逸周书·度训》:“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孙诒让斠补:“慎当读为顺,顺慎音相近”。实际上“中非礼不慎”;即“中非礼不重”,也就是如果没有礼的话,“中”就不会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其重要性无法体现出来。

(3)王引之《尔雅述闻》引,见《经义述闻》卷二十六。

(4) 符载:《庐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铭》,见《文苑英华》卷七九〇。

(5) 见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十。

(6)《尚书·泰誓》:‘独夫受,洪惟作威。’《荀子·臣道》:“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荀子·正论》:“诛暴君如诛独夫”。法家就是主张独裁的。《韩非子·外储说上》:“独视者谓明,独听者为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从下文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也是从“独”的角度来理解君主尊贵的地位,只不过这种“独”更看重“德”,而体现于礼。

(7)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一语,刘台拱已经注意到了“慎其独”与“诚”的内在联系。“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一语,杨倞注:“慎其独,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郝懿行曰:“此语甚精,杨氏不得其解,而以谨慎其独为训。今正之云:独者,人所不见也。慎者,诚也;诚者,实也。心不笃实,则所谓独者不可见。” 郝懿行强调:“推寻上下文意,慎,当训为诚。据《释诂》云‘慎,诚也’,非慎训谨之谓”,他认为“‘慎’字古义训诚,《诗》凡四见,毛、郑俱依《尔雅》为释。《大学》两言‘慎独’,皆在《诚意》篇中,其意亦与《诗》同。唯《中庸》以‘戒慎’‘慎独’为言,此别意,乃今意也。”王念孙也同意用“诚”来训“慎”,但对郝懿行的说法提出了修正:“《中庸》之‘慎独’,‘慎’字亦当训为诚,非上文‘戒慎’之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 即《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则慎独不当有二义。 陈硕甫云:‘《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故《礼器》说礼之以少为贵者曰:‘是故君子慎其独也。’郑注云:‘少其牲物,致诚恳’。是慎其独即诚其独也”。王念孙同时认为“凡经典中‘慎’字,与‘谨’同义者多,与‘诚’同义者少。训诚训谨,原无古今之异,唯‘慎独’之‘慎’则当训为诚,故曰:‘君子必慎其独’,又曰‘君子必诚其意’。《礼器》、《中庸》、《大学》、《荀子》之‘慎独’,其义一而已矣。”(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第三》,又见王念孙《读书杂志八·荀子第一》。)“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一语,杨倞注:“不能慎其独,故其德亦不能形见于外”。俞樾认为:“上文云:‘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所谓独者,即无他事之谓。唯仁、唯义,故无他事,无他事是谓独,故曰:‘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 。言不能诚实,则不能专一于内,不能专一则不能形见于外。杨氏未达独字之旨,故所解均未得也。” (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第三》引)

(8)俞樾的观点见上注。庞朴先生认为帛书《五行》中的“独”指“内心的专一”,(见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和《中庸》及《大学》不同。梁涛先生则认为各书中的“独”,都是指“内心的专一”。(梁涛:《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简帛研究网)

(9) 参见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

(10)梁漱溟:“所谓不仁的人,不是别的,就是算帐的人。”见《孔子之不计较利害的态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四章。

(11) 参见庞朴:《使由使之解》,《国际儒学研究》第10辑。

(12) 刘文英:《孟子的良知说与道德潜意识》,国际儒学研究,第10辑,第231页。

(13)黄宗羲总结刘宗周的思想说:“先师之学在慎独,从来以慎独为宗旨者多矣。或识认本体而堕于恍惚,或依傍独知而力于动念。唯先师体当喜怒哀乐一气之通复,不假品节限制而中和之德自然流行,于日用动静之间。独体如是,犹天以一气进退平分四时温凉寒燠,不爽其则。一岁如此,万古如此。即有愆阳伏阴酿为灾祥之数而终不易造化之大常。慎者,慎此而已。故其为说不能与儒先抵牾。”(《刘子全书序》)

黄宗羲在这里说到的作为“造化之大常”的“独”的确和郑玄、朱子等人的注解不同,却颇似《庄子·大宗师》所说的朝彻而后所见(现)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