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养与自我创新:晚年福柯的主体/自我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是比较接近古典形态的,追求和谐、宁静。不过即使把古典形态的修养论拿到现代社会来,其意义及功用也和摆在古代社会的原有脉络中有所不同。哈道特重新发掘古代及基督教的修养论(所谓心灵修养)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重温西方失落已久的修养传统;另一方面可以和其它文明的修养传统互相比较。
?其次,现代社会历经了无数翻天覆地的变革,可是马克思所呼吁的“改变世界”未能实现,到头来发现还是必须配合自我的改变,变革的目标才可能实现。用福柯的概念来说,结构或宏观层次的解放实践(practice of liberation)是个人层次的自由实践(practice of fr eedom)的前提条件,后者固然需要前者才能实现,而前者本身还不够,若缺少后者,前者不能竟其功。二者结合才得以实现自由。
?而福柯的修养论却又颇为不同,它追求自我转变或创新,甚至不顾自我同一,这和快速变迁甚至求新求变的当代社会有着某种呼应。这和传统追求心灵宁静、和谐或清心寡欲(甚至禁欲)的修养观迥然不同,再加上它本人的性倾向及性癖好,让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一种修养论。就他的自我关注、自我修养及自我技艺等观念而言,他无疑有一种颇为特殊的修养论,追求自我的形塑及自我改变。他的“自我实践”的意思就是要运用某种的自我技艺来追求自我的改变或形塑,当然这个意义的自我实践能否用“修养”一词来指称,还是一个见仁见智、可以争辩的问题。或许下引的一段他在一九八三年秋季的自述可以阐明这个问题:?
我不是一个真正好的学者。对我而言,知识工作和所谓的美学主义(aestheticism)(意即改变你自己)相关联。我相信我的问题乃知识、学术、理论和真实历史之间的这种奇怪关系……
我知道知识能转变我们,真理不仅是一种解读(解释)世界的方式(或许我们所谓的真理无法解释任何东西),假若我知道真理,我将会被改变。或许我将被拯救,或许我将死去,但我想那对我无论如何是一样的。
?你看,那就是为什么我一辈子工作像一只狗一样。我对我现在的学术地位没兴趣,因为我的问题是我自己的转变。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人们说“好,几年前你在想这个,而现在你又在说别的东西”,我的答复是“好,你认为所有那些年间我那样努力地工作,而要说同样的事情,不会有所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被一个人自己的知识所转变,我想,是相当接近美学体验的事情。一位画家如果不被他自己的画所转变,为什么他要画?(1988b:14)
?福柯强调“自我改变”,他所谓的“自我技艺”其实就是“自我改变的技艺或方法”,他所谓的“存在美学”也有塑造及改变自我及生活的倾向。这种求变的倾向似乎与资本主义强调“创新”(innovation)若合符节:资本主义的创新其实是为了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加速产品报废速率、增加利润、加速资本周转等相关的目的。有些创新及变化其实并无多大意义,例如让电话线不会纠缠在一起或剥蛋壳的小器械或小玩意儿。所以,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年前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说法:“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抓住了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我把它称为“强迫性的创新”(compulsive innovation),它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结构的一种集体性强迫症。
?福柯对于变化或创新的执着(近乎病态的强迫症)似乎也是同样的“强迫性的创新”。他一意的追求变化或创新,不管这种创新有没有需要、有没有意义、变得比较好或比较坏(chang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以某种意义而言,福柯的这种求变倾向也是资本主义本质倾向一个理论性的反映,甚至是此种本质倾向的一个雄辩的理论化。这样的修养目标倒是很现代的,或曰并非传统的。
?引用文献
1.中文
德里达(何一译),1999,《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布什亚(林志明译),1997,《物体系》,台北:时报出版社。
France,Peter(梁永安译),2001,《隐士:透视孤独》,台北:立绪。?
黄瑞祺,2002,《现代与后现代》(第二版),台北:巨流。?
2?英文
Brown,Alison Leigh,2000,On Foucault,Wadsworth Press.?
Copleston,Frederick,1962,A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I,New York: Image Books.?
Diogenes Laertius,1925,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Vol.II,Camb t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Michel,1980a,The History of Sexuality,Vol.I:An Introduction〖WT BZ〗.New York:Vintage Books.(中译《性经验史》三册,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本文引用这本书的文字参酌这个译本)?
——1985,The Use of Pleasure,New York:Pantheon Books.?
——1986,The Care of the Self,New York:Pantheon Books.?
——1980b,Power/Knowledge,edited by Colin Gordon,The Harvester Press.?
——1984,Foucault Reader,edited by Paul Rabinow,Penguin Books. ?
——1988a,“Technologies of the Self,"in Martin et al.(eds.),1988:16-49.?
——1988b,Politics,Philosophy,Culture,Routledge.?
——1997,Ethics:Subjectivity and Truth,edited by Paul Rabinow;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London:The Penguin Press.?
Hadot,Pierre,1995,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Blackwell.?
Martin,Luther H.et al (eds.),1988,Technologies of The Self,The University o f Massachusetts Press.?
Miller,James,1993,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Simon & Schuste r.(中译本《 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时报出版公司,1995年。本文引用此书的文字参酌此中译本) ?
Nehamas,Alexader,1998,The Art of Liv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ietzsche,1974,The Gay Science,New York:Vintage Press.
Plato,1927,Plato XII,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eyne,Paul,1997,“The Final Foucault and His Ethics," in Foucault and Hi s Interlocutors,edited by Arnold I.Davidson,Chicage:The University of Ch icago Press.?
Windelband,Wilhelm,1971,A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1.Taipei:Rai nbow-Bridge Book Co.
?其次,现代社会历经了无数翻天覆地的变革,可是马克思所呼吁的“改变世界”未能实现,到头来发现还是必须配合自我的改变,变革的目标才可能实现。用福柯的概念来说,结构或宏观层次的解放实践(practice of liberation)是个人层次的自由实践(practice of fr eedom)的前提条件,后者固然需要前者才能实现,而前者本身还不够,若缺少后者,前者不能竟其功。二者结合才得以实现自由。
?而福柯的修养论却又颇为不同,它追求自我转变或创新,甚至不顾自我同一,这和快速变迁甚至求新求变的当代社会有着某种呼应。这和传统追求心灵宁静、和谐或清心寡欲(甚至禁欲)的修养观迥然不同,再加上它本人的性倾向及性癖好,让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一种修养论。就他的自我关注、自我修养及自我技艺等观念而言,他无疑有一种颇为特殊的修养论,追求自我的形塑及自我改变。他的“自我实践”的意思就是要运用某种的自我技艺来追求自我的改变或形塑,当然这个意义的自我实践能否用“修养”一词来指称,还是一个见仁见智、可以争辩的问题。或许下引的一段他在一九八三年秋季的自述可以阐明这个问题:?
我不是一个真正好的学者。对我而言,知识工作和所谓的美学主义(aestheticism)(意即改变你自己)相关联。我相信我的问题乃知识、学术、理论和真实历史之间的这种奇怪关系……
我知道知识能转变我们,真理不仅是一种解读(解释)世界的方式(或许我们所谓的真理无法解释任何东西),假若我知道真理,我将会被改变。或许我将被拯救,或许我将死去,但我想那对我无论如何是一样的。
?你看,那就是为什么我一辈子工作像一只狗一样。我对我现在的学术地位没兴趣,因为我的问题是我自己的转变。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人们说“好,几年前你在想这个,而现在你又在说别的东西”,我的答复是“好,你认为所有那些年间我那样努力地工作,而要说同样的事情,不会有所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被一个人自己的知识所转变,我想,是相当接近美学体验的事情。一位画家如果不被他自己的画所转变,为什么他要画?(1988b:14)
?福柯强调“自我改变”,他所谓的“自我技艺”其实就是“自我改变的技艺或方法”,他所谓的“存在美学”也有塑造及改变自我及生活的倾向。这种求变的倾向似乎与资本主义强调“创新”(innovation)若合符节:资本主义的创新其实是为了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加速产品报废速率、增加利润、加速资本周转等相关的目的。有些创新及变化其实并无多大意义,例如让电话线不会纠缠在一起或剥蛋壳的小器械或小玩意儿。所以,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年前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说法:“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抓住了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我把它称为“强迫性的创新”(compulsive innovation),它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结构的一种集体性强迫症。
?福柯对于变化或创新的执着(近乎病态的强迫症)似乎也是同样的“强迫性的创新”。他一意的追求变化或创新,不管这种创新有没有需要、有没有意义、变得比较好或比较坏(chang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以某种意义而言,福柯的这种求变倾向也是资本主义本质倾向一个理论性的反映,甚至是此种本质倾向的一个雄辩的理论化。这样的修养目标倒是很现代的,或曰并非传统的。
?引用文献
1.中文
德里达(何一译),1999,《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布什亚(林志明译),1997,《物体系》,台北:时报出版社。
France,Peter(梁永安译),2001,《隐士:透视孤独》,台北:立绪。?
黄瑞祺,2002,《现代与后现代》(第二版),台北:巨流。?
2?英文
Brown,Alison Leigh,2000,On Foucault,Wadsworth Press.?
Copleston,Frederick,1962,A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I,New York: Image Books.?
Diogenes Laertius,1925,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Vol.II,Camb t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Michel,1980a,The History of Sexuality,Vol.I:An Introduction〖WT BZ〗.New York:Vintage Books.(中译《性经验史》三册,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本文引用这本书的文字参酌这个译本)?
——1985,The Use of Pleasure,New York:Pantheon Books.?
——1986,The Care of the Self,New York:Pantheon Books.?
——1980b,Power/Knowledge,edited by Colin Gordon,The Harvester Press.?
——1984,Foucault Reader,edited by Paul Rabinow,Penguin Books. ?
——1988a,“Technologies of the Self,"in Martin et al.(eds.),1988:16-49.?
——1988b,Politics,Philosophy,Culture,Routledge.?
——1997,Ethics:Subjectivity and Truth,edited by Paul Rabinow;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London:The Penguin Press.?
Hadot,Pierre,1995,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Blackwell.?
Martin,Luther H.et al (eds.),1988,Technologies of The Self,The University o f Massachusetts Press.?
Miller,James,1993,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Simon & Schuste r.(中译本《 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时报出版公司,1995年。本文引用此书的文字参酌此中译本) ?
Nehamas,Alexader,1998,The Art of Liv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ietzsche,1974,The Gay Science,New York:Vintage Press.
Plato,1927,Plato XII,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eyne,Paul,1997,“The Final Foucault and His Ethics," in Foucault and Hi s Interlocutors,edited by Arnold I.Davidson,Chicage:The University of Ch icago Press.?
Windelband,Wilhelm,1971,A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1.Taipei:Rai nbow-Bridge Book Co.
上一篇:“接着讲”与“天地境界”
下一篇: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