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美)格里德(Jerome B.Grieder):《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
[2][8][9][10][11][12][13][14][15][16][31][33][34][35][36][37]: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073、1033、998、887、1000、1033、1039、995、995、999、1022、1004、1071、1030、1071、1029页
[3]牟宗三:《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化之再造》,《当代新儒学论文集·总论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4][5][7]胡适:《论李觏的学说》,《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954、958、960页
[6]李觏:《疑仙赋》,《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24页
[17]杜威:《经验与自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0页
[18]章太炎:《检论》,《章氏丛书》卷三,《学变》,1917-1919年,浙江图书馆刊本,第21页
[19]张载:《张横渠集·卷八》,丛书集成本,第130页
[20]Willam Theode de Bary,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李弘祺译:《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
[21][22][23][24][28][29][30]胡适:《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第554、559、572、568、568、572、548页
[25]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文存》,第一集第二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152-153页
[26]胡适:《我的信仰》,《胡适往来书信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66页
[27]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载注[25]书,第163页
[32]胡适:《留学日记》,卷三,第一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67页
[38]胡适:《几个反理学的哲学家》,《胡适文存》,第三集第一、第二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91-92页
[39][40]陈序经:《再谈全盘西化》,转引自《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274、275页
[41][42]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78、2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