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道德论(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圣,出来浩然之气,进入天地道德境界。其具体步骤,孟子曾经这样说过: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30]

善是可欲的,即可以追求和修习的。经过追求修习而具备善德,谓之信,即确实存在的意思。继续充实已有的善德,是为美。由於善德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如此不断前进,经过一次“化之”即质变,然後遂可抵达圣和神,具备浩然之气和天地道德了。这六层阶梯,前两层是四行的善,後两层是五行的德;中间两层,是由前到後的转进,四行由此遂超升成了五行。因此,四行作为行为的善,是有止境的,它将升华为德;而五行作为精神的德,则永无止境。这就是【经8】所说的:

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也,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也,无与终也。

必须补充的是,正如父子之间不能责善、社会道德不可移用於家庭一样,社会人之间也不能责德或责圣圣,天地道德也不可移用於社会。这不仅因为道德是自律的,还因为求全与责备,也有悖於儒家的方法论。儒家只鼓励“涂之人可以为禹”,绝不用禹的标准去要求涂之人;只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不拿尧舜的境界来责难每个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於自己,天地道德,更是要由自己来一步步攀登的。 六德、四行、五行,构成了儒家的完整道德体系。这个体系,始於对人的自然亲情的确认、尊重和人文化,所谓的“男女辨”“父子亲”“君臣义”;然後乃由“亲亲而仁民”,提升为以尊尊为标帜以善行为指归的理性的社会道德;更後再由“仁民而爱物”,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情景,复归於大自然怀抱,民胞物与,参赞化育。《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此之谓也。



注释:

[1] 《庄子·人间世》。

[2] 《郭店楚墓竹简》《六德》篇第8-9简。以下凡引《郭店楚墓竹简》,但注篇名、简号。

[3] 《六德》篇第1简。

[4] 《六德》篇第13-24简,参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5] 《关尹子·三极》。

[6] 《成之闻之》第31-32简。

[7] 《成之闻之》第37-40简。

[8] 《礼记·中庸》。

[9] 同上。

[10] 《六德》第33-34、39简。

[11] 《六德》第44-46简,采李零释文。

[12] 《六德》第34-35简。

[13] 《六德》第35简。

[14] 朱熹《四书集注》“或曰:人衍字。”俞樾《群经平议》:“《集注》曰或云人衍字,其说是也。”参拙著《帛书五行篇研究》〈代序〉,齐鲁书社1988年8月第2版。

[15] 《孟子·公孙丑上》。

[16] 《孟子·离娄上》。

[17] 《孟子·离娄下》。

[18] 《论语·子路》。

[19] 《六德》第29简。

[20] 《唐虞之道》第8-10简。

[21] 《荀子·子道》。

[22] 《礼记·中庸》。

[23] 《易·乾·文言》。

[24] 《庄子·天下》。

[25] 《论语·雍也》。

[26] 《孟子·尽心上》。

[27] 同上。

[28] 《孟子·公孙丑上》。

[29] 《五行》【说24】。

[30] 《孟子·尽心下》。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