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30]
善是可欲的,即可以追求和修习的。经过追求修习而具备善德,谓之信,即确实存在的意思。继续充实已有的善德,是为美。由於善德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如此不断前进,经过一次“化之”即质变,然後遂可抵达圣和神,具备浩然之气和天地道德了。这六层阶梯,前两层是四行的善,後两层是五行的德;中间两层,是由前到後的转进,四行由此遂超升成了五行。因此,四行作为行为的善,是有止境的,它将升华为德;而五行作为精神的德,则永无止境。这就是【经8】所说的:
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也,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也,无与终也。
必须补充的是,正如父子之间不能责善、社会道德不可移用於家庭一样,社会人之间也不能责德或责圣圣,天地道德也不可移用於社会。这不仅因为道德是自律的,还因为求全与责备,也有悖於儒家的方法论。儒家只鼓励“涂之人可以为禹”,绝不用禹的标准去要求涂之人;只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不拿尧舜的境界来责难每个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於自己,天地道德,更是要由自己来一步步攀登的。 六德、四行、五行,构成了儒家的完整道德体系。这个体系,始於对人的自然亲情的确认、尊重和人文化,所谓的“男女辨”“父子亲”“君臣义”;然後乃由“亲亲而仁民”,提升为以尊尊为标帜以善行为指归的理性的社会道德;更後再由“仁民而爱物”,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情景,复归於大自然怀抱,民胞物与,参赞化育。《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此之谓也。
注释:
[1] 《庄子·人间世》。
[2] 《郭店楚墓竹简》《六德》篇第8-9简。以下凡引《郭店楚墓竹简》,但注篇名、简号。
[3] 《六德》篇第1简。
[4] 《六德》篇第13-24简,参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5] 《关尹子·三极》。
[6] 《成之闻之》第31-32简。
[7] 《成之闻之》第37-40简。
[8] 《礼记·中庸》。
[9] 同上。
[10] 《六德》第33-34、39简。
[11] 《六德》第44-46简,采李零释文。
[12] 《六德》第34-35简。
[13] 《六德》第35简。
[14] 朱熹《四书集注》“或曰:人衍字。”俞樾《群经平议》:“《集注》曰或云人衍字,其说是也。”参拙著《帛书五行篇研究》〈代序〉,齐鲁书社1988年8月第2版。
[15] 《孟子·公孙丑上》。
[16] 《孟子·离娄上》。
[17] 《孟子·离娄下》。
[18] 《论语·子路》。
[19] 《六德》第29简。
[20] 《唐虞之道》第8-10简。
[21] 《荀子·子道》。
[22] 《礼记·中庸》。
[23] 《易·乾·文言》。
[24] 《庄子·天下》。
[25] 《论语·雍也》。
[26] 《孟子·尽心上》。
[27] 同上。
[28] 《孟子·公孙丑上》。
[29] 《五行》【说24】。
[30] 《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