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而不成熟的思想启蒙(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明人伦”的理学家朱喜也断言: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19) 在他注释《孟子》“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时说:“一夫,言众叛亲离,不复以为君也。<书>曰:‘独夫纣’。盖四海归之,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20) 这都是儒家的千古名言。 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晋代有鲍敬言的非君论,元代邓牧的《君道》说: “天生民而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今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欲久治长安,得乎?”(21) 即使讴歌君主专制的法家,也不是听凭君主为所欲为,慎子说: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22)韩非竭力反对“人主释法用私”,主张以法治国可以“矫上之失,诘下之邪。”(23)  可以说各家各派莫不在有限君权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然而,皇帝口含天宪,命为制、令为诏的专制制度和层层隶属的社会结构,滋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专制君主,什么天道制约、礼义说教、秉笔直书,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统统成为一纸空文。真正站在社会时代的前沿,总结非君论又超越非君论,从权力结构上提出限制君权的思想,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生活在非君思潮席卷全社会的思想家们,受到社会浪潮的激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非君思潮作出哲理性的概括。吕坤提出“立君为民”说,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奈何以我病百姓! ”(24)傅山提出“非君合于礼”的看法,对非君的合理性作出新的解释说:“ 非其君而君之曰‘礼也’,非礼也;而有不君之,‘非礼也’,礼也。”(25)何心隐提出君者“群而均”的见解,把君与国家的职能理解为“均平”基础上的群众组织说:“ 君者,均也;君者,群也。臣民莫非君之群也,必君而后可以群而均也。”(26)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唐甄的《潜书》。

这两个同时代而从未谋面的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对君权至上的弊端提出质疑和抨击。黄宗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君道的失落,致使君主与天下人为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捕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而产业之花息也。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首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27)  唐甄提出“势尊自蔽”的命题说: “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公卿大臣罕得进见;变色失容,不敢仰视;跪拜应对,不得比于严家之仆隶。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渊。臣日益疏,智日益蔽;伊尹、傅说不能诲,龙逢、比干不能谏,而国亡矣。....  岂人之能蔽其耳目哉? 势尊自蔽也。”(28)这就尖锐地指出,位置愈高,权力愈大,愈容易受到蔽目塞听,因此,权位至上有可能肇成祸国之源,这不在于他人所为,而是权力本身造成耳目闭塞的后果,这才有《抑尊》的篇章出世,明确提出抑制权力的主张,这样深刻地对权力集中之弊的思考,已接近“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现代思想。

对于怎样抑制君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提出过许多设想,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黄宗羲的方案,其要点有三方面:

    一、用加强官僚机构职能的办法,分散君权的独揽。

他说: “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又说:“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29)他强调的是,臣子任职是为天下不是为君主,治国理政需要君臣共同协力,像抬大木头一样此唱彼和,相互配合,用一种近乎平等的观念来看待君臣关系。他痛感君主世袭之弊在于皇帝不能进行优选,但非世袭的宰相是可以选择的,“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为了保障最高执政的贤明,主张恢复宰相制,由宰相与皇帝共同议政,宰相也不能独行其事,下面要设政事堂,参与议事的成员不设专职,任用新科进士,并经常更新,每日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议,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使皇帝、宰相、议事堂之间发挥互动作用。在这里,官员作为君主的“分身”参与最高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朝纲独揽的弊病。

    二,用扩大地方权力的措施,减少中央集权之弊。

从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就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内部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明代是高度集权的王朝,一切利权收归朝廷,地方事无大小,一切都要听命于朝廷,明朝的灭亡促使人们思考,过度集权未必能使国运昌盛。黄宗羲从历代兴亡的考察中得出这一教训,提出复方镇的设想,说这有五大好处 :“统帅专一,独任其咎,思虑自周,战守自固,以各为长子孙之计一也;国家有一警急,尝竭天下之财,不足供一方之用,今一方之财自供一方二也;边镇之主兵尝不如客兵,故尝以调发致乱,天启之奢酋,崇祯之菜围是也,今一方之兵自供一方三也;治兵措饷皆出朝廷,尝以一方而动四方,既各有专地,兵食不出於外,即一方不宁,他方宴如四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五也。”(30)方镇是统领一方的军事长官,这“ 一方之财自供一方”, “一方之兵自供一方”的想法,是将中央的财权和军权分派于地方,用缩减中央权力、扩大地方权力的办法,巩固地方政权,以稳定王朝的统治。

    三、提高士大夫的议政意识,实行舆论监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平民议政的传统,《左传. 昭公六年》有“作封洫,立谤政”的记载,《管子》有“啧室之议”,刘向的《新序》说:“ 齐有稷下先生,喜议政事。”韩愈撰写《子产不毁乡校颂》,颂扬子产在郑国执政时,反驳禁议者说: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31) 这都作为三代之遗风受到后人的推崇。黄宗羲把士大夫谘议国政,提升为是与非的价值判断,改变一贯崇奉的皇帝圣明的观念。提出: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学校。”“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并以东汉的太学生的学潮为例说:“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於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32)  力求以公共舆论代替天子的独断,极大地提高学校的政治地位,调动士大夫的参政意识,对朝政施行监督,这是前朝列代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还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平民参政意识的同时,还要求皇帝要以平民意识来对待自己的权位,“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更下者必处天下之下。”(33)唐甄主张“贵为天子,亦可以庶人之夫妇处之”。“入则农夫,出则天子,内则茅屋数橼,外则锦壤万里,南面而临天下,何损于天子之尊? ”(34)要求天子与平民过同样的生活,尽管这是理想主义的期望,但此种言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