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与人的解放(上)——论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时代使命与历史局限性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论文关键词:现代资本主义;异化;整体性;大众文化;人的解放

  论文摘要: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时代使命与历史局限性的整理,认为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与人的解放仍然是我们理解“时代的精神处境”的重要美学线索。

  1时代背景与历史课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围绕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系统地阐述他们既不同于社会民主党人,也不同于共产党人的看法和意见。其资本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理论、社会历史理论和美学理论,都有丰硕的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匈牙利、奥地利等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效法十月革命进行起义,却失败了,共产党人牺牲惨重。于是,在西方国家的共产党内部开始弥漫一种“左”的思潮。这种思想在1923年得到了系统的理论表现。卢卡契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是代表作品。他们谈论参与、社会、人道主义和解放,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们反对资本主义自由社会,也不接受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开始,这个学派从心理分析到现象学和人类学,一直与当代西方美学思潮齐头并进。他们批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认为俄国的战略只适用于落后国家,不适用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主观条件不行,不具备工人阶级意识,所以当革命到来时,只有共产党冲在前面,工人阶级没有跟上来。1924年,共产国际宣布这股思潮是“理论上的修正主义”,因此,这股思潮在党内是“地下的传统”。后来,这股思潮又在党外发展,影响到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的萨特、梅洛·庞蒂等。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正式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以之与列宁主义区别开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出现在西方,却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在政治上,它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以及在革命战略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列宁主义的见解。在哲学上,它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

学结合起来,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他们反对教条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思想体系,要经常变动不断发展,否则就会产生自我封闭,并提出“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他们强调利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并试图利用其中的一些思想去“革新”和“补充”马克思主义。其基本观点是:

  1.1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时代的特征是“异化”

    现代生活在总体上异化成了自己的统治对象,把一切人类主体变成了消极的旁观者。人们感到处处在异化,日常生活也在异化。人和物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致于对物的崇拜成为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这里所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类社会及其生活的“物化”状态。这样一来,阶级意识消失了,阶级矛盾被淡化了,人们沉酒在一种物质的享乐主义潮流中。更重要的是,艺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逐渐变得失去了对异化的反抗,演变成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一种维护和默认。因此,社会问题的焦点就是反异化斗争。卢卡契把“异化”等同于“物化”、“外化,’、“客观化”,认为黑格尔借助“异化”的概念圆满地说明了绝对精神从主休到客体,又从主体返回客体的辩证过程,马克思则借助于异化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揭示了工人阶级受资本家剥削的整个过程。卢卡契的这一观点,一方面使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同一个概念上找到了共同基础,另一方面又把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归结到“人”这个中心点。卢卡契的这一思想对存在主义把异化现象本体论化的倾向产生过重大影响。存在主义美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思想都受到卢卡契的影响。事实上,法国“五月风暴”提出的不是经济要求,而是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权和工人自治。

  1.2关于总体性问题

      “总体性”是卢卡契用来表述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一般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他吸收了黑格尔的“同一性”和韦伯的“总体性”概念的含义,发展出一整套以无产阶级的命运为中心的、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理论。卢卡契指出:“总体性的概念以及总体在一切领域内对它的各个部分的决定性统治,这才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方法的本质”。在他看来,总体性的主体和客体是辩证统一的,那就是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专政是“总体专政”,因此必然用“总体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因为现代资本主义造成的异化不仅仅是经济异化,而是总体异化。单纯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都是不够的,主张从政治到文化、到心理,从生产到消费都要全方位地超越现存条件。对社会主义也要从总体上去理解,不仅要从物质方面消灭贫困,而且要改变人的需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道德的天地,而且也是一个美学的天地。

  1.3意识革命

    十月革命后,西方一些国家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于工人阶级在精神上的解放并不是机械地与经济发展同步行进的。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非不尖锐,关键在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上不去,认识不到社会不合理的本质,甚至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其生存的惟一可能的环境,所以他们非常强调意识革命的重要性。

  1.4日常生活批判

    他们认为,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焦点放在微观社会体系中,日常生活批判应当成为社会变革的中心。日常生活批判应当指向家庭、两性、劳动场所、交往形式以及意识形态中的异化形式。这种批判能够沟通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之间的断裂,深人日常生活的底层,从而达到把人从异化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目的。①社会主义的非无产阶级基础。马尔库塞认为,二战以后,技术的进步和生活的丰裕,改变了劳动者的意识,工人阶级被融合进了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不再成为历史变革的动力,因此他们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新工人阶级”身上。这些人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技师、工程师和生产过程之外的科学家。他们的阶级意识比传统工人强,是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真正核心。②意识形态与文化上的领导权。俄国的阶级统治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因此一旦遇到社会危机,群众一个“运动战”就能把它推翻。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建立在选举“同意”的基础上,具有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运动战”在这些国家只能扫清这些国家机器的前沿壕堑,而不能摧毁它的真正的火力点。因此,西方国家的革命,应当采取“阵地战”,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去夺取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这样才能最终推翻资产阶级国家。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