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定了直觉本身的丰富内涵、特殊地位。在美学方面也如此。从主客关系出发,无疑就会认定只有能够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加以认识、把握的认识活动才是至高无上的,至于作为情感宣泄的审美活动,自然不会有什么地位,而只能以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甚至认识活动的反动的形式出现。当然,这完全合乎从主客关系出发所必然导致的理性逻辑,但是却并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事实。
从主客关系出发提出、把握所有的美学问题,必然导致对于真理与符合论的追求。既然只有关于一般的知识才是知识,只有关于一般的知识才是真理,主客关系的特定要求就必定强调那些能够通向一般、真理的现象,而忽视那些无法通向一般、真理的现象。在美学中也是一样。从主客关系出发,人类的审美活动就只有在能够成为关于世界的共同本质的准知识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也才是有意义的。它所面对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被预设的世界的本质。这类似于上帝首先以预设人类的本质的行为来启示人类,然后人类再像上帝一样的去预设世界的本质。于是,审美活动怎样通过个别来表达一般,怎样经由个别通向一般,怎样塑造一个符合一般的个别,怎样发现一个反映一般的个别,就理所当代地成为从主客关系出发所提出和把握到的美学的根本问题。美学由此也就相应而成为一门有关美的共同本质的的知识的学科。而美学家们思考的目的也无非就是要获得有关美的共同本质的知识。
从表面上看,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已经为自己构筑起一座逻辑严密、秩序井然的大厦,但是实际根本不然。因为人类真正的审美活动却偏偏被排斥在这座大厦之外,徘徊流浪无家可归。因为就其根源而言,审美活动是要先于认识活动的,堪称认识活动的“根”与“源”,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先于”,也是一种“根据上的先于”,而离开审美活动的认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是违反人性的。然而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却无视这一极为重要的审美活动的本源性,反而把它置放于认识活动的框架之中,使之成为认识活动的附庸。这样一来,审美活动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其次审美活动在人类的所有生命活动之中是与自由最最密切相关的,但是在主客关系中,由于一切总是彼此外在、相互限制,自由事实上也就从根本上成为一种不可能,当然,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也往往要标榜自己的对于自由的追求与忠诚,可是在其中自由却从对于必然的超越转换成为对于必然的认识,从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转换成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属性,因此实际上实现的只是自由的条件而并非自由本身,因此最终也就无法达到自由,甚至是与自由背道而驰。而将审美活动阐释为对于自由的认识呢?无疑最终也就无法达到自由,甚至也是与自由背道而驰。再次,审美活动在人类的所有生命活动之中是与现象本身最最密切相关的,但是在主客关系中,由于一切都是以思维为核心,现象本身的丰富性、独立性事实上也就根本不复存在了。当然,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也往往要标榜自己是坚持从现象出发的,然而它却结束于本质。在这过程中,逐渐地被无情地予以蒸发而去的,恰恰就是现象。审美活动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然而现在偏偏要寻找它的本质;审美活动与现象密切相关,但是现在就非要把它从五颜六色的现象中剥离出来,这样的主客关系中又有何美可言(以符合为依归的真理之中根本就没有美可言)?这样的美学又怎么可以被称之为美学?
皮亚杰在剖析那些从主客关系出发而建构的理论体系时,阐释得十分精辟:
……这里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一个逻辑体系,就它所证明的定理的整体而言,就
是一个封闭性的整体。但是,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整体,因为对那些它不加以证明的定理
而言(特别是那些不能决定真假的定理,原因是形式化有限度),这个体系的上方是开
放着的;而且这个体系的下方也是开放着的,原因是作为出发点的概念和公理,包含着
一个有许多未加说明的成分的世界。
……哥德尔这些发现的第二个基本教训,的确就是非常直接地迫使大家要接受构造
论观念,因为要在论证其不矛盾方面完成一个理论,只分析这个理论的先验的假设是不
够的,而必须去建设下一个理论!直到那时候,人们原可以把各种理论看作是组成了一
座美丽的金字塔,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之上,最下面的一层是最坚固的,因为它是用
最简单的工具组成的。但是,如果简单性成了弱的标志,如果为了加固一层就必须建造
下面一层,那金字塔的坚固性实际上是悬挂在它的顶上;而金字塔的那个顶端本身也没
有完成,而要不断往上增高:于是金字塔的形象要求颠倒过来了,更确切地说,是被一
个越往上升越来越大的螺旋塔的形象所代替了。”
这正是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困境!从表面上看,它“组成了一座美丽的金字塔”,并且由一系列“不加以证明的定理”搭建而成(例如本质、一般知识、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等等),然而,这一切却都是建立在从主客关系出发这样“一个有许多未加说明的成分的世界”的基础之上,一旦这个基础出现问题,一切也就烟消云散。值此时刻,除了那些根本就闭目不看现实的书呆子之外,任何一个美学家都有可能像那个天真无斜的孩子一样,吃惊地发现:那件被炫耀了很长时间的美学新衣(理论体系)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的美学皇帝身上,根本就没穿衣服!
那座“美丽的金字塔”即将被一座“越往上升越来越大的螺旋塔”取而代之,这,就是美学在世纪之交的命运!
二
事实上,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这座“美丽的金字塔”从一开始就是建立于风雨飘摇之中,并且日益遭遇到猛烈的冲击。这就因为,它的诞生既不与中国美学传统针锋相对,更与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探索格格不入,因此充其量也就只是一座违章建筑,更何况还偏偏是建立在沙滩之上。
我们不妨就从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探索谈起。
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探索,始自康德,每每重读他的《判断力批判》,我就会为它的深刻而震惊。以十几万字的篇幅而偏偏雄居西方美学思想成果之首,成为不朽之作,这究竟是为什么?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自康德始,西方的美学才开始调转方向,走上正确的道路,应该说,是最最重要的原因。在他之前,西方的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一直面临着一个根本的困惑:“主观的普遍必然性”是否可能?这是一个美学的斯芬克司之谜,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快感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美感为什么会具有普遍必然性?其二,美感与认识都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为什么这普遍必然性又各有不同?然而,这一切从主客关系出发却是根本无法回答的。我们看到,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兵分两路,一路是客观主义、独断论、理性论的美学,它们都偏重普遍,悄悄将“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如何可能”问题偷换为“认识的普遍必然性如何可能”,一路是心理主义、相对论、经验论的美学,它们都偏重特殊,悄悄将“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如何可能”问题偷换为“主观的普遍必然性根本就不可能”,但是就其实质而论,它们却都是在回避问题、回避矛盾,而没有直面问题、直面矛盾。
康德的过人之处恰恰就在这里。显然,任何一种美学都要接受上述困惑的考问。否则,美学之为美学就根本不能成立。然而,第一个对此作出深刻回答的却是康德。从他开始,美学就把自己的立足点坚定地而又不无艰难从“本质”转向了“现象”(尽管后面还有“物自体”),而且为他所关注的问题,正是关于“现象”的“主观方面的东西”, 这无疑是对客观主义、独断论、理性论的美学的超越,不过,他在这个问题上又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心理主义、相对论、经验论的看法,而是进而把自己关注的问题界定为:“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审美活动作为个人的主观情感为什
从主客关系出发提出、把握所有的美学问题,必然导致对于真理与符合论的追求。既然只有关于一般的知识才是知识,只有关于一般的知识才是真理,主客关系的特定要求就必定强调那些能够通向一般、真理的现象,而忽视那些无法通向一般、真理的现象。在美学中也是一样。从主客关系出发,人类的审美活动就只有在能够成为关于世界的共同本质的准知识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也才是有意义的。它所面对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被预设的世界的本质。这类似于上帝首先以预设人类的本质的行为来启示人类,然后人类再像上帝一样的去预设世界的本质。于是,审美活动怎样通过个别来表达一般,怎样经由个别通向一般,怎样塑造一个符合一般的个别,怎样发现一个反映一般的个别,就理所当代地成为从主客关系出发所提出和把握到的美学的根本问题。美学由此也就相应而成为一门有关美的共同本质的的知识的学科。而美学家们思考的目的也无非就是要获得有关美的共同本质的知识。
从表面上看,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已经为自己构筑起一座逻辑严密、秩序井然的大厦,但是实际根本不然。因为人类真正的审美活动却偏偏被排斥在这座大厦之外,徘徊流浪无家可归。因为就其根源而言,审美活动是要先于认识活动的,堪称认识活动的“根”与“源”,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先于”,也是一种“根据上的先于”,而离开审美活动的认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是违反人性的。然而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却无视这一极为重要的审美活动的本源性,反而把它置放于认识活动的框架之中,使之成为认识活动的附庸。这样一来,审美活动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其次审美活动在人类的所有生命活动之中是与自由最最密切相关的,但是在主客关系中,由于一切总是彼此外在、相互限制,自由事实上也就从根本上成为一种不可能,当然,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也往往要标榜自己的对于自由的追求与忠诚,可是在其中自由却从对于必然的超越转换成为对于必然的认识,从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转换成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属性,因此实际上实现的只是自由的条件而并非自由本身,因此最终也就无法达到自由,甚至是与自由背道而驰。而将审美活动阐释为对于自由的认识呢?无疑最终也就无法达到自由,甚至也是与自由背道而驰。再次,审美活动在人类的所有生命活动之中是与现象本身最最密切相关的,但是在主客关系中,由于一切都是以思维为核心,现象本身的丰富性、独立性事实上也就根本不复存在了。当然,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也往往要标榜自己是坚持从现象出发的,然而它却结束于本质。在这过程中,逐渐地被无情地予以蒸发而去的,恰恰就是现象。审美活动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然而现在偏偏要寻找它的本质;审美活动与现象密切相关,但是现在就非要把它从五颜六色的现象中剥离出来,这样的主客关系中又有何美可言(以符合为依归的真理之中根本就没有美可言)?这样的美学又怎么可以被称之为美学?
皮亚杰在剖析那些从主客关系出发而建构的理论体系时,阐释得十分精辟:
……这里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一个逻辑体系,就它所证明的定理的整体而言,就
是一个封闭性的整体。但是,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整体,因为对那些它不加以证明的定理
而言(特别是那些不能决定真假的定理,原因是形式化有限度),这个体系的上方是开
放着的;而且这个体系的下方也是开放着的,原因是作为出发点的概念和公理,包含着
一个有许多未加说明的成分的世界。
……哥德尔这些发现的第二个基本教训,的确就是非常直接地迫使大家要接受构造
论观念,因为要在论证其不矛盾方面完成一个理论,只分析这个理论的先验的假设是不
够的,而必须去建设下一个理论!直到那时候,人们原可以把各种理论看作是组成了一
座美丽的金字塔,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之上,最下面的一层是最坚固的,因为它是用
最简单的工具组成的。但是,如果简单性成了弱的标志,如果为了加固一层就必须建造
下面一层,那金字塔的坚固性实际上是悬挂在它的顶上;而金字塔的那个顶端本身也没
有完成,而要不断往上增高:于是金字塔的形象要求颠倒过来了,更确切地说,是被一
个越往上升越来越大的螺旋塔的形象所代替了。”
这正是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困境!从表面上看,它“组成了一座美丽的金字塔”,并且由一系列“不加以证明的定理”搭建而成(例如本质、一般知识、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等等),然而,这一切却都是建立在从主客关系出发这样“一个有许多未加说明的成分的世界”的基础之上,一旦这个基础出现问题,一切也就烟消云散。值此时刻,除了那些根本就闭目不看现实的书呆子之外,任何一个美学家都有可能像那个天真无斜的孩子一样,吃惊地发现:那件被炫耀了很长时间的美学新衣(理论体系)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的美学皇帝身上,根本就没穿衣服!
那座“美丽的金字塔”即将被一座“越往上升越来越大的螺旋塔”取而代之,这,就是美学在世纪之交的命运!
二
事实上,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这座“美丽的金字塔”从一开始就是建立于风雨飘摇之中,并且日益遭遇到猛烈的冲击。这就因为,它的诞生既不与中国美学传统针锋相对,更与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探索格格不入,因此充其量也就只是一座违章建筑,更何况还偏偏是建立在沙滩之上。
我们不妨就从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探索谈起。
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探索,始自康德,每每重读他的《判断力批判》,我就会为它的深刻而震惊。以十几万字的篇幅而偏偏雄居西方美学思想成果之首,成为不朽之作,这究竟是为什么?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自康德始,西方的美学才开始调转方向,走上正确的道路,应该说,是最最重要的原因。在他之前,西方的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一直面临着一个根本的困惑:“主观的普遍必然性”是否可能?这是一个美学的斯芬克司之谜,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快感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美感为什么会具有普遍必然性?其二,美感与认识都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为什么这普遍必然性又各有不同?然而,这一切从主客关系出发却是根本无法回答的。我们看到,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兵分两路,一路是客观主义、独断论、理性论的美学,它们都偏重普遍,悄悄将“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如何可能”问题偷换为“认识的普遍必然性如何可能”,一路是心理主义、相对论、经验论的美学,它们都偏重特殊,悄悄将“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如何可能”问题偷换为“主观的普遍必然性根本就不可能”,但是就其实质而论,它们却都是在回避问题、回避矛盾,而没有直面问题、直面矛盾。
康德的过人之处恰恰就在这里。显然,任何一种美学都要接受上述困惑的考问。否则,美学之为美学就根本不能成立。然而,第一个对此作出深刻回答的却是康德。从他开始,美学就把自己的立足点坚定地而又不无艰难从“本质”转向了“现象”(尽管后面还有“物自体”),而且为他所关注的问题,正是关于“现象”的“主观方面的东西”, 这无疑是对客观主义、独断论、理性论的美学的超越,不过,他在这个问题上又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心理主义、相对论、经验论的看法,而是进而把自己关注的问题界定为:“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审美活动作为个人的主观情感为什
上一篇:妙悟的美学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