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它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和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在老子那里,“道”可视为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庄子也讲“道”,也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认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把“道”引进艺术领域。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道”是可以实现的,但要通过“心斋”与“坐忘”,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与“道”合一的境界。人的主观精神达到了一种“道”的状态,则人工的艺术也就与天工毫无二致,宛如天生化成。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在精神上与“道”合一。在庄子那里,“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主体的精神和修养是其中最重要的。他创作的一系列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凿轮、梓庆削木等,无不贯穿着这一思想。
宗白华认为“道”是意境的特征之一,这确实是一种洞见卓识。的确,从上面我们对“道”
的解说中,就分明感觉到“道”和意境之间具有很多相通性。比如,“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意境亦然,意境也是中国艺术的最深远的追求,“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语),“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戴叔伦语),意境也是很难把握的;庄子在《秋水》篇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意思是说,“道”是语言不能表达,甚至心意都不能察致的,是自然而然的。意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宗白华说:“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舒卷取舍,好似太虚
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1](P360)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1](P358)意境也具有那种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道”是生命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通过阴阳的化合衍生万物。意境也是生命的意境,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庄子认为,要与“道”合一,必须“虚静”、“心斋”、“坐忘”,《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要求进入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意境的创构也讲“虚静”,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境”就是意境,而“静”、“空”则是其创生的条件。宗白华说,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澄怀观道”(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此外,“道”是虚实结合,“道”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虚的“道”必须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尤其是表象于艺,“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1](P357)而意境也是虚实结合,也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王夫之说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是“使远者近,抟虚成实”,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1](P370)等等。
由此可见,意境与“道”之间确实具有很多共通性,艺术的意境也确实具有“道”的特点。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意境,其实就是老庄之“道”在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1](P367)正是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道”的影响,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之树才如此的根深叶茂,靓丽夺目。
意境还具有“舞”的特点。宗白华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1](P369)宗白华认为,中国各类艺术都具有“舞”的特征。“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1](P369)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他又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3](P389)确然,中国的绘画从骨子里讲就是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盘礴,用飞舞的激情谱写出宇宙万形里的音乐和诗境;中国的书法艺术更有龙飞凤舞之说,它的每一点,每一划,都有徐疾、疏密、强弱的动感变化,摇曳飞动,体合着主体内心的情感,反映着宇宙生命的运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暗含着舞蹈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里有“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就是说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有飞动的“舞蹈”之势。刘熙载论庄子之文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乌知非鹏之学为周耶?”[4]刘氏说庄子文章“能飞”,也是比较准确地指出了庄文的那种“舞”的活力。其余如建筑、戏剧、雕刻、音乐,无不是如此。俗话说,艺术都是相通的。相通的基点和突出表现可能就是这种共同的“舞蹈”特性。传说大画家吴道子画壁画请裴将军舞剑以壮其气,大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书道,这大概就是中国艺术之“舞”的意境的突出表现吧。
中国艺术意境的“舞”的特点,其实也就是中国艺术的生命特性的反映。艺术是宇宙生命的摹写,是对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的直接启示,而“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1](P366)由此看,“舞”是艺术最本质的质素,艺术中活生生的生命之流,以“舞”的形式呈现出来,艺术的生命活力造就了艺术意境的“舞”的特性。
“空白”是意境的又一特点。中国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求满求实,它很注意“空白”的运用。在中国艺术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艺术之笔往往不滞于物,而要留有余地,抒写作家自己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空白”在中国艺术里并不是纯粹几何学意义上的真正的空白,而是与飞动的物象处处交融,“结成全幅虚灵的节奏”,“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1](P101)这其实就是艺术里的虚实相生原理。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认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王夫之在《诗绎》里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穿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等等,古代诗学大都十分强调艺术境界的虚空要素。宗白华说,中国艺术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俾物质能在里面移动,反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纷纭节奏从他里面流出来、”[1](P439)如此言说,真可谓是抓住了艺术中“空白”的精髓。
中国艺术里对“空白”的这种追蹑,其实和“舞”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宗白华说,“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是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4](P390)确然,“舞”是需要条件的,中国艺术要实现“舞”的特征,在形式上就必须留有“空白”,在内容上也得轻盈、通脱、高逸,如果形式太满太实,内容太沉太重,就无法
宗白华认为“道”是意境的特征之一,这确实是一种洞见卓识。的确,从上面我们对“道”
的解说中,就分明感觉到“道”和意境之间具有很多相通性。比如,“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意境亦然,意境也是中国艺术的最深远的追求,“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语),“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戴叔伦语),意境也是很难把握的;庄子在《秋水》篇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意思是说,“道”是语言不能表达,甚至心意都不能察致的,是自然而然的。意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宗白华说:“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舒卷取舍,好似太虚
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1](P360)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1](P358)意境也具有那种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道”是生命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通过阴阳的化合衍生万物。意境也是生命的意境,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庄子认为,要与“道”合一,必须“虚静”、“心斋”、“坐忘”,《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要求进入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意境的创构也讲“虚静”,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境”就是意境,而“静”、“空”则是其创生的条件。宗白华说,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澄怀观道”(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此外,“道”是虚实结合,“道”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虚的“道”必须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尤其是表象于艺,“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1](P357)而意境也是虚实结合,也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王夫之说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是“使远者近,抟虚成实”,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1](P370)等等。
由此可见,意境与“道”之间确实具有很多共通性,艺术的意境也确实具有“道”的特点。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意境,其实就是老庄之“道”在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1](P367)正是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道”的影响,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之树才如此的根深叶茂,靓丽夺目。
意境还具有“舞”的特点。宗白华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1](P369)宗白华认为,中国各类艺术都具有“舞”的特征。“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1](P369)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他又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3](P389)确然,中国的绘画从骨子里讲就是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盘礴,用飞舞的激情谱写出宇宙万形里的音乐和诗境;中国的书法艺术更有龙飞凤舞之说,它的每一点,每一划,都有徐疾、疏密、强弱的动感变化,摇曳飞动,体合着主体内心的情感,反映着宇宙生命的运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暗含着舞蹈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里有“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就是说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有飞动的“舞蹈”之势。刘熙载论庄子之文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乌知非鹏之学为周耶?”[4]刘氏说庄子文章“能飞”,也是比较准确地指出了庄文的那种“舞”的活力。其余如建筑、戏剧、雕刻、音乐,无不是如此。俗话说,艺术都是相通的。相通的基点和突出表现可能就是这种共同的“舞蹈”特性。传说大画家吴道子画壁画请裴将军舞剑以壮其气,大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书道,这大概就是中国艺术之“舞”的意境的突出表现吧。
中国艺术意境的“舞”的特点,其实也就是中国艺术的生命特性的反映。艺术是宇宙生命的摹写,是对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的直接启示,而“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1](P366)由此看,“舞”是艺术最本质的质素,艺术中活生生的生命之流,以“舞”的形式呈现出来,艺术的生命活力造就了艺术意境的“舞”的特性。
“空白”是意境的又一特点。中国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求满求实,它很注意“空白”的运用。在中国艺术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艺术之笔往往不滞于物,而要留有余地,抒写作家自己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空白”在中国艺术里并不是纯粹几何学意义上的真正的空白,而是与飞动的物象处处交融,“结成全幅虚灵的节奏”,“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1](P101)这其实就是艺术里的虚实相生原理。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认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王夫之在《诗绎》里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穿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等等,古代诗学大都十分强调艺术境界的虚空要素。宗白华说,中国艺术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俾物质能在里面移动,反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纷纭节奏从他里面流出来、”[1](P439)如此言说,真可谓是抓住了艺术中“空白”的精髓。
中国艺术里对“空白”的这种追蹑,其实和“舞”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宗白华说,“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是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4](P390)确然,“舞”是需要条件的,中国艺术要实现“舞”的特征,在形式上就必须留有“空白”,在内容上也得轻盈、通脱、高逸,如果形式太满太实,内容太沉太重,就无法
上一篇:徐复观对儒、道艺术精神关系的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