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的美学——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在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之后的今天,我们也许可以站在思想,它是对国家的政治和政策法规的某种解释;反过来说也是这种政策法规之所以建立的理论依据。它是具体的,灵活的,可以随时间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意识形式则包括了一个社会的所有精神存在,其中既有理论化的形式,也有不具备理论形式,却同样在社会中发生作用的那些精神存在。前者如哲学、宗教、道德和科学理论等等,后者如社会风俗习惯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趣味和精神追求。当然,其中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而在意识形式的这些内容之中,就不仅仅只有与当时的政治和政策要求相关的内容,还有一些看起来与实际生活并无关系、却也是人生中至关重要、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比如,形上精神和人的形上追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归属,生命中理性与感性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爱情与婚姻,良心与法律,等等。这些问题与一时一地的政治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有的看起来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也无直接关系。但是,这些问题正是人们存在并且生活的精神根基,是人们心灵或灵魂的寄托和归依。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在这些解答之间本身也有内在的思想或理论联系。一个社会的政治和政策法规并不能直接提供解答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路,而只能是提供一种政治环境条件,使得人们有可能从事解答这些问题的研讨工作,使人们的精神有最广泛的活动空间。因此,不是意识形式要受政治和政策的控制,而是恰好相反,政治政策应该为意识形式的存在和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在所有的意识形式中,文学艺术是与现实关系最为密切的,因为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人们以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对现实作出的一种反应。很多时候,人们也的确会利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和评价。正因为文艺有这一方面的功能,因而长期以来,中国的文艺理论把才把文艺看作是对现实的直接和机械反映。而在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国家,所谓现实,也就是政治和政策。按这个逻辑推论下去,文艺只能是作政治的侍者或奴隶了。但是人们在这里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是把文艺等同于意识形态,这是当时的哲学理论所带来的错误;其二是用一般意识形式的规律代替了对文艺本身的内在规律的探索。人们忘记了,文艺除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一般意识形式的特点之外它还有其内在的属于它自己的特性和品质。在我看来,这种特性和品质就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方式创造蕴含某种精神价值的艺术文本。这种精神价值首先是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当然也包含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艺术文本可以是形象化的,也可以是非形象化而抽象化的,但无论是否具有形象性,它的媒介或载体一定是象征性的符号(参看拙著《文艺主体创价论》第四章),换言之,文艺的本质特点是精神性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在心灵中进行的。文艺的创作过程就是主体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力外化到作品中去的过程。当然,这是一种精神性的外化,而不是真正的物质的外化。在这个外化的过程中,心灵保持高度的自由是创作高质量作品的先决条件。要保持心灵的自由,就不能用政治框框对之进行过多的束缚,就必须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不受一时一地的是非观念和利害得失考虑的局限,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才能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现实和生活。这一点,朱光潜先生在他解放前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已经有过很好的论述,这就是他对英国美学家布洛的“距离说”的译介和改造。遗憾的是,解放后,在五十年代那场美学讨论中,朱先生的理论被当作是提倡文艺脱离现实、教导艺术家躲进象牙塔里吟咏个人狭小情感的反动理论,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经过这种批判,文艺理论和美学中的狭隘功利主义倾向就更为突出了。 

四、对待美学历史遗产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在对待美学遗产问题上,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采取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除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外,只有很少的思想家能够荣幸地得到中国当代美学家们的首肯。这些思想家包括黑格尔、普列汉诺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狄德罗等人。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得到美学家们的肯定,是因为他们曾经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肯定过或引用过,中国古代美学家则基本上是被否定的。除了上述几个有限的美学家之外,中外美学史上的绝大多数美学家都属于否定和批判的对象。这种批判和否定并非学术上的批判和否定,而是一种政治上的定性。按照美学上的阶级分析法来看,以前的美学家,不是代表地主阶级就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这些阶级在无产阶级登历史舞台以后都变成了反动阶级,因而,它们的思想家的思想也成了反动思想,变得一文不值。这种简单可笑的思维方式和推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朱光潜先生在对自己过去的美学思想进行批判的时候,曾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而要进行批判继承。他委婉地写道:“在无产阶级革命的今日,过去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否都要全盘打到九层地狱中去呢?还是历史的发展寓有历史的连续性呢?”他举例说,“如移情说和距离说是否可以经过批判而融合于新美学呢?”可是这种正确的思想却遭到了批判者的断然否定。批判者一方面抽象地肯定“历史的发展寓有历史的连续性,作为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合法承继者的无立阶级及其革命,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一切传统美学都打到‘九层地狱中去’的”,但是他又紧接着说:“问题在于这联续性的内涵是什么,传统又是怎样的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说来,事实上是为形形色色的反动艺术思想所‘接受’、‘融合’的主观唯心论的美学传统,它和反动的哲学家克罗齐等的哲学和美学的‘联续性’,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而不相容的。”(《美学问题讨论集》,166~167页,文艺报编辑部编,作家出版社1957年5月) 

    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所有过去的美学传统都成了主观唯心论的传统,都成了批判的对象,成了反动思想的理论根源。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剩下什么可以继承的呢?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其实正是被列宁痛斥过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主张,可是这种愚昧无知加专横的思想在当时以一副左的革命者的面貌出现,不容讨论,不容反驳。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做法对于中国当代美学至少造成了三种后果。其一,中国当代美学的整体水准下降,学术视野偏狭。从近代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以后,中国人一直在努力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学术思想。到了三四十年代,当时西方流行的一些美学思潮几乎是被同步介绍了过来。康德、叔本华、尼采、克罗齐、弗洛依德、杜威、柏格森等近现代哲学家和美学家的思想和著作大都已经被译介,有的还有过很深入的研究。美学上的移情说、距离说、内模仿说等曾对国内美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可是,这些努力和成果从五十年代开始就被一笔勾销。一些最基本的、前人已经有过很深入研究的美学问题被当作了最重大的问题来争论,如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这就使这次讨论在整体水准上与它所应该而且能够达到的高度不成比例,其学术价值打了折扣。其二,造成了美学界的人才断档,青黄不接。许多学者在治学的黄金年华得不到必要的信息和资料,被切断了思想源泉,甚至被迫中断研究,去从事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既折磨了身体,又麻木了思维,使他们的成果与他们的付出之间相去甚远;他们的下一代则更成为先天不足的一代人,因为,这些人在接受教育的黄金年华没有接受过基本的审美教育,没有受到过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熏陶,缺少最基本的治学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