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舍勒关于现实问题的论述对比(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9-29

  与马克思不同,舍勒认为社会主义有多种形式,马克思所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他对这种科学社会主义持否定态度。舍勒浓厚的宗教情怀以及对资本主义的特殊认识,使得他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基督教社会主义”的概念。一如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他认为基督教社会主义也是一种精神气质或心性结构,这种心性结构把万事万物都视为上帝馈赠给人的礼物而不是实用之物。弗林斯认为,这种心性能纠正现代人的情感混乱,使人达到虽苦犹乐、虽贫亦足的生活境界,而这种乐和足则是所有欢乐和满足当中最大的欢乐、最高的满足。

  舍勒认为,基督教社会主义这种崭新精神气质就是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资本主义能否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精神气质能否得到根本改善,而资本主义精神气质的改善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心的修复是否可能。为此,舍勒提到了三种修复人心的可能路径:位格典范的塑造,懊悔情感的复苏,爱的共同体的构筑。按照舍勒的设想,通过位格典范的塑造、懊悔情感的复苏和爱的共同体的构筑,人心将得以修复,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观将被扬弃,价值秩序将得以重建,社会主义(他指基督教社会主义)将得以建立。在我们看来,舍勒修复人心的三种路径中显然夹杂着一些理想化、宗教化的思想成分,不适合全盘吸收,但它所强调的懊悔情感的心理机制及爱的共同体的重要性,无疑能给我们思考和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以有益的启示。

  显然,舍勒提出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设想,是一种非经济、非政治的宗教精神,尽管可以想象,但在现代社会环境里则是不可理解的,也是从未实现的一种新的乌托邦!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面前,舍勒的思考和研究无疑是非常深刻的,尽管在舍勒的理论解答中神学思想占据重要的支撑地位,但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他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设想最终目的是想强调信仰、信念、精神风貌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为了弘扬神学思想,他自己从初期的一神论到后期的泛神论的转变足以证明这一判断。这种社会发展设想与今天世界各国正在进行的各项政策谋划不期而遇,也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设想的一种补充。

  四、比较马克思与舍勒的意义

  总的来看,马克思和舍勒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解答,尽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理路不同,但目的都是要证伪而不是证实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而不是颂扬资本主义社会,改造而不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他们的关注点和哲学立场不同,最终导致结论大相径庭。比较研究二人的有关思想,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比较研究舍勒与马克思的思想具有理论认知意义。表面上看,马克思侧重于以生产方式的演进来描述宏观的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舍勒偏重于从精神气质切入社会的微观结构,二人除了都具有德语文化背景外,所创立的学说基本内容非常不同,并不存在显而易见的精神上的联系。但是,深入考察可以发现,生活年代和学术生涯晚于马克思的舍勒,在时代背景、关注问题和研究旨趣等方面与马克思有某种共通性。宏观地看,两种学说都是资本主义甚至西方文明危机的理论表现,关注到诸如经济、意识形态、社会历史发展方面一些共通的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二者或许可以视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社会危机与精神危机的理论表征,也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和西方文明的反省与批判。这为我们深刻认识由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性具有理论认知意义。

  其次,比较研究舍勒与马克思的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与舍勒所批判的颠倒现象固然针对的是西方,但在一定程度上说的也是我们今天正在面临的问题。中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整个社会出现的甚嚣尘上的逐利意识与行为,已经达到超越道德底线的地步。这一方面反映出西方意识形态对我们的诱逼和影响,另一方面反映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衰落及世俗文化的低俗化或恶俗化的严重问题。如果能结合马克思与舍勒的思想,对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应该大有裨益。因为从现代文明社会的内在规定性来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无疑是最基本的规定性,但物质“文明”的要义不在于物质充盈和财富大量涌现,而在于丰富的物质生活中蕴含着健康向上、积极正确的价值向度,精神“文明”的要义也不在制度健全和法律完善,而在于全社会拥有对制度、法律、主义等等的坚定信心、信念和信仰。一言以蔽之,文明社会的要义和主旨在于它有着符合人性、维护人道、尊重人格、丰富并提升人的生活品位的意义与价值系统。这个意义与价值系统应该能为人们提供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优先追求什么、不应该优先追求什么的标准和参照,以保证现代人的生存根基,免于被“连根拔起”.舍勒在批判和解答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就为现代人提供了这样一个意义与价值系统,这个系统在保持自身和谐、统一、平衡的同时,一定会赋予个人情性的高度和广度,也会赋予特定社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正如舍勒指出的那样:“在对人普遍有效的价值秩序之内,已经为那种个别的人性形式指定了明确的价值质范围,而这些范围必须和谐一致,结成整体,才能在建构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时呈现出人之情性的整个高度和广度。”

  新形势下,实现马克思与舍勒思想的沟通与交流,必定能够更自觉更有效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45.

  [2]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M].罗悌伦,林克,曹卫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61.

  [3]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罗悌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曼弗雷德·S·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张志平,张任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7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75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