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和”思想之哲学思考(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10-01

  3.2.1的思考寄予对生命的理解中,古代的思想家,多为精通延命养生之道。《庄子•在肴》认为,黄帝问广成子何为养生之道,其曰:“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8]。”就是说,让人的身体保持处于“和”的状态,保持守志凝一,人体就可以长寿至一千多岁并且形体不衰老。这里,固然有不小的夸张成分在内,但是,也凸显了“和”在机体健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清人孔广森在注《列子•力命》中认为:“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八百岁的彭祖对养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攻其以患,心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其存。觉其气运行于体中,起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平和也。”主要运用运气学说,强调气血在体内外周身毛发散布运行,处于气血“平和”,才可能身体康健、生命长久[9]。

  3.2.2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3]这说明,性情是人们天生由来的禀赋,顺应人最原始的禀赋而被称作“道”,接着再按照“道”的路径修行称为“教”。没有表现出怒喜思悲恐等情绪的情况,叫做“中”;表现出来的但是有节有度的,称为“和”。“中”可以看作是大家都具备的本性,而“和”则是人人需要遵循的法则。趋于达到“中和”的境界,人的情志在顺应自然属性天性与外界环境法则共同的规律下,才能达到各司其位。故此,洞察中国哲学之“和”与“和”思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方能做到修身与养性的结合,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平和的心态。

  3.2.3哲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医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对“和”思想的发挥和运用独具特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保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意义。中国哲学的“和”涉及本体,包括自然界、人本身和社会的“和”,还包括三者之间相互的“和”,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社会与自然的“和”。中医学“和”的思想重点强调了人本身、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统一关系,并将其归纳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哲学之“和”是中医“和”思想的源头,成为影响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依据。中医学“和”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内涵,是中国哲学之“和”的具体运用和体现。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克诚.中国和思想的内涵及其正义探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2,28(1):31-43.

  [2]老子[M].饶尚宽,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05,63,5.

  [3]周礼•仪礼•礼记[M].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9:31,55.

  [4]黄征.易经直解[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5]李德顺.用道家“和”的观点审视中医“和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22-624.

  [6]宋镇星.论“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666-669.

  [7]李笑宇,王志红.析《黄帝内经》“和”的思想与中医“和法”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31-133.

  [8]南华经[M].周苏平,张克平.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39,172,26.

  [9]腾修展.神仙传神仙传注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167,163.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