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人的三重维度论文(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9-01-23

  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是本能的、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达成一定的目的。这样就在人的认识中包含了人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预想,即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总是意向性的表象,是一种应然建构。人类认识自然之应然建构的可能性在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瑏瑧炄死嗳鲜蹲匀槐匦氪邮等蝗胧郑立足自然界的事实与规律,但实然认识是指向目的性实践的,是包含了价值性和应然性的自由创造,因此必须朝向应然追求,为实践设立价值目标,否则,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就只是本能反映,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就只是本能活动,与动植物的本能反映和本能活动无异了。人在认识自然时的应然建构,主要表现为在自然内在规律和人所要达成的目的之间找到契合点,在客观的自然之实然的基础上,形成人的主观的能动认识,使之成为人作用于自然时的应然导向和价值规范。实践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及其建构是参与性的、生成性的、内在性的、动态性的,这也就是实践的辩证法。“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瑏灛捙判性与革命性表明人类认识自然的应然建构是开放的、无止境的,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和无限性,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应然建构不断推陈出新,应然建构始终是肯定与否定、暂时性与永恒性的辩证统一。这决定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文化理解和道德承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创新发展的。

  三、人的价值论维度:实践的价值选择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不是自在的,而是实践的,即处于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的价值选择与实现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对象性关系的能力随实践而发展,人在不断的价值选择中趋向于建立自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实践的价值选择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关注价值,以实践和文化为存在方式的人是一种价值存在。人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其实践就是各种自由自觉的价值选择。“实践的”意味着主体性、能动性、应然性、自由性,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价值选择过程,就是实现一个个价值预想的过程。价值选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批判过程,但这既不是黑格尔的逻辑的批判,也不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批判,而是马克思的实践的批判。实践的批判旨在“改变世界”,生成与展现人的本质,也就是使现存世界趋向于应然世界,“偶然的个人”生成为现实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人在各种价值选择中不断改造、扬弃、超越自身的生物性、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道德性的过程,是人在价值选择中获得个体社会性的过程,是人不断拓展、创新自己的感性世界的过程。人是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改造自身的,是在创新应然世界的实践中生成人之为人的本质的。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的本质的完善依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大自然的完整则有赖于人的合理实践。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以及“改变他自身的自然”瑏瑩灥墓程。劳动、实践须秉持自然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将各种自然存在物的自然尺度内化为人的尺度,再将人的尺度对象化到自然之中。如此,人才能够使自然发生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变化,使实然之自然应然化为人的实践领域和生活世界,如此,合目的性的实践才不会与合规律性的自然相对抗,人的实践领域和生活世界才会与大自然共在和谐。实践的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和应然性。价值是在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人处于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中,在持续的价值选择中设立着人的应然状态、推进着人成为人的过程。“价值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恰恰也就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生存的合理性”瑐瑠灒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表明人对自然有着不同的应然追求和价值选择,从单纯的物质资源开发到多元的综合利用,从一味的征服控制到全面的协调维护,这一切都是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展开、建构的,历史性意味着未竟性,表明着指向未来的应然性,人类实践对于自然的价值选择在历史性和应然性的辩证统一中向前推进。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瑐瑡炓使这一物质变换过程正常运行、良性发展,就要调控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在人与自然之间,自然是一种自在的必然存在,人则是自觉自为的自由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人的可能性与应然性。人作用于自然的能力的发展,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从而掌握自然的发展而为我所用。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自觉自为自由主要表现为人不应盲目使用自己的能力对自然为所欲为,而应在自然的限度内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因此,调控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的是调控好人自身,“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只能部分地、暂时地控制自然,所以,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控制人本身来实现。”瑐瑢灦人对自身的调控,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价值选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这就是自由的人类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瑐瑣灒它超越了生物必然性,能够在人的自由意志主导下,知所当为,知所不当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有选择性的行为和活动,包含着价值取舍和目的追求。人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劳动,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物质变换以自然被人化,人被自然化为内容”瑐瑤灒只有人化自然、自然化人同时进行,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内在统一,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趋于合理、趋向自由,才能在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呈现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马克思从历史与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中透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中阐明实践这一“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之于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应然存在的决定性意义,“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瑐瑥炓旎的人不正是片面生产的人、受制于自己产品的人、只按照自己种的尺度生产的人?这种异化通过人对他人、人对自然的对抗关系得到体现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异化。全面生产的人、自由面对自己产品的人、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进行生产的人,才会回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才会在“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中体现和实现人的本真存在、应然存在。这样的人就是社会化的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瑐瑦炆缁峄的人,具备承认其他自然存在物内在价值的认知能力、道德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不会以自我为中心而无视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更不会把自我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一整体之上,而是能够把自然的本质规定性内化为人的本质规定,承认自然存在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为己的内在价值和整体的系统价值,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运用自然规律,把人类自我与作为他者的大自然视为一个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人类自我的存在有赖于他者(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存在和整体(生态系统)的存在,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共在中才能保持彼此各自的存在。共在的关系就是一种自由的关系,对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来说,就是在作用于自然时,能够超越生命本能、物质束缚和自我中心,秉持自然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以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按照真的规律、善的规律、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在自然的限度内自由创造,“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人类实践活动无止境,人之应在始终处于历史的生成、发展中,人对自然的实然认识和应然建构也在不断的深入、深化中,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由关系也就始终在不断进行价值选择的实践进程中发展着。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