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其理性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03
三、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
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与感性,即使参考了指导老师的意见或职业测评的结果,建立了较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仍无法保证其能认真地执行或实践。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实际需求脱节,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早获取职业经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强制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以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修正、完善职业生涯,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化与社会化。
社会职业调查体验。虽然经过专业职业指导课程的认真学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建立基本的认知,但也仅停留在教材的理论层面上,缺乏时新性和实践性。高校学生管理者可开展社会职业调查体验,具体可要求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结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在每学年根据本专业的行业特点,以及该专业的相关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职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职业在用人方面的标准、职业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以及在相关领域的经营思想等情况,对企业、企业主管或校友等进行走访,结合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对职业进行综合分析,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或心得。在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可以利用 PPT 等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成果。通过这些途径,使大学生对职业与职业生涯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为在本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而不断提升自己。
职业技能实习体验。当前,只有让学生提前接触职业知识,走上职业岗位,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职业要求,并对职业与职场获得直接、客观、准确的认知,从而促使其主动调整心态和预期,扩充职业技能、增强职业信心,最终得以实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双赢。高校学生管理者应通过提供校园创业活动、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或社区,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短期实践。通过多种形式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实习体验,帮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深入岗位、了解岗位,以促其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学会乐业、勤业和敬业,以从容面对各种外界变化与挑战。
四、实现个体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相同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同职业方向与职业诉求,所以可以通过共性的、多元化的职业指导,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一些表现出羞涩、自卑、内向、脆弱、焦虑等个性特征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往往由于不善表达与交流,使其在规划职业生涯或职业体验时,即使心存困惑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缺乏积极的职业动机,并给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为了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就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一对一式的个体化职业咨询服务②。
虽然大多数具有职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通过外界帮助解决自身困惑的愿望,但往往缺乏主动性。因此,高校应建立职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一级网络由学校职业指导机构从事职业咨询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建立校职业咨询中心,总体负责全校的职业咨询工作,并对二、三级网络成员进行专业培训; 二级网络由各系部职业指导教师为主,主要负责所在系部的职业咨询工作,并积极配合校职业咨询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三级网络由班级职业发展委员组成,每班可设男生和女生职业发展委员各一人,专门将职业关注热点及时上报,使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中的最新思想动态,尽早为之排忧解难。通过建立职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有利于形成全校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要想通过咨询谈话达到预期的解决大学生职业困惑的问题,职业指导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咨询服务手段。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开展职业测评,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职业测评工具,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评、人格测验、职业心理测评、职业兴趣测评等③,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协助其理性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二是提供职业信息,即通过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面试技巧等,以丰富和扩展学生对现实世界、职业社会的认知,帮助其树立信心,走向成功。通过这两种手段,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认清并把握自己的求职方向,为更好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阶段是职业方向探索的重要时期,而做好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愿望,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利于推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应突破盲目化、短期化、标准化、理论化的传统职业指导,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而从“开设专业化职业指导课程、指导发展性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形式、实现个体化职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出发,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突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准确选择职业方向,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创新,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注释:
①徐德斌: 《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长春大学学报》,2009 年第 2 期。
②郭捍华: 《高校职业生涯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职业》,2010 年第 35 期。
③李子超: 《对高校职业指导实践新模式的探索》,《考试周刊》,2012 年第 26 期。
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与感性,即使参考了指导老师的意见或职业测评的结果,建立了较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仍无法保证其能认真地执行或实践。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实际需求脱节,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早获取职业经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强制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以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修正、完善职业生涯,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化与社会化。
社会职业调查体验。虽然经过专业职业指导课程的认真学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建立基本的认知,但也仅停留在教材的理论层面上,缺乏时新性和实践性。高校学生管理者可开展社会职业调查体验,具体可要求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结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在每学年根据本专业的行业特点,以及该专业的相关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职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职业在用人方面的标准、职业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以及在相关领域的经营思想等情况,对企业、企业主管或校友等进行走访,结合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对职业进行综合分析,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或心得。在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可以利用 PPT 等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成果。通过这些途径,使大学生对职业与职业生涯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为在本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而不断提升自己。
职业技能实习体验。当前,只有让学生提前接触职业知识,走上职业岗位,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职业要求,并对职业与职场获得直接、客观、准确的认知,从而促使其主动调整心态和预期,扩充职业技能、增强职业信心,最终得以实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双赢。高校学生管理者应通过提供校园创业活动、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或社区,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短期实践。通过多种形式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实习体验,帮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深入岗位、了解岗位,以促其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学会乐业、勤业和敬业,以从容面对各种外界变化与挑战。
四、实现个体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相同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同职业方向与职业诉求,所以可以通过共性的、多元化的职业指导,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一些表现出羞涩、自卑、内向、脆弱、焦虑等个性特征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往往由于不善表达与交流,使其在规划职业生涯或职业体验时,即使心存困惑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缺乏积极的职业动机,并给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为了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就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一对一式的个体化职业咨询服务②。
虽然大多数具有职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通过外界帮助解决自身困惑的愿望,但往往缺乏主动性。因此,高校应建立职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一级网络由学校职业指导机构从事职业咨询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建立校职业咨询中心,总体负责全校的职业咨询工作,并对二、三级网络成员进行专业培训; 二级网络由各系部职业指导教师为主,主要负责所在系部的职业咨询工作,并积极配合校职业咨询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三级网络由班级职业发展委员组成,每班可设男生和女生职业发展委员各一人,专门将职业关注热点及时上报,使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中的最新思想动态,尽早为之排忧解难。通过建立职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有利于形成全校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要想通过咨询谈话达到预期的解决大学生职业困惑的问题,职业指导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咨询服务手段。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开展职业测评,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职业测评工具,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评、人格测验、职业心理测评、职业兴趣测评等③,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协助其理性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二是提供职业信息,即通过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面试技巧等,以丰富和扩展学生对现实世界、职业社会的认知,帮助其树立信心,走向成功。通过这两种手段,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认清并把握自己的求职方向,为更好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阶段是职业方向探索的重要时期,而做好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愿望,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利于推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应突破盲目化、短期化、标准化、理论化的传统职业指导,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而从“开设专业化职业指导课程、指导发展性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形式、实现个体化职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出发,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突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准确选择职业方向,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创新,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注释:
①徐德斌: 《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长春大学学报》,2009 年第 2 期。
②郭捍华: 《高校职业生涯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职业》,2010 年第 35 期。
③李子超: 《对高校职业指导实践新模式的探索》,《考试周刊》,2012 年第 2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