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华银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论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4.写作训练:强调写作的规范意识。
严华银认为,学生写作整体水平的滑坡,原因在于文体概念的淡化处理、作文的“格”的标准没有形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应重点在记叙类文体和议论类文体的写作上进行强化训练。如记叙文,要建立过程意识、详略意识和细节意识;写议论文,要建立观点意识、理据意识和分析意识。建立起常见文体的“格”的规范和要求,就可以“死”去“活”来,由合“格”到破“格”,从而写出摇曳多姿的好文章来。
5.价值取向:达到思维创新的真实写作。
与阅读教学强调以阅读能力为本位的要求相一致,严华银倡导写作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旨归。他说:“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出作者、读出自己的过程。”一旦在阅读中真正读出了自己,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自然的甚至是强烈的共鸣,读者必然会生发一种倾吐的欲望和冲动,此时此刻,提供机会让其尽情宣泄,这应该是最理想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绝佳途径。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写作有理有据、相对集中地申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定的穿透力、雄辩力。“这相对于传统阅读教学中当借助课文所作的写作技巧的图解完毕后,要求进行立竿见影、机械模仿的迁移性作文训练,完全是两回事”。这是真实的阅读,也是真实的写作。
二
基于阅读教学的本位思考和写作教学的本位思考,严华银坚持语文学科本位,认为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前,确实有不少教师甚至专家对语文学科性质乃至语文学科的认识,犯了“泛化语文功能”的错误,甚至存在“彻底打破语文学科本位”的认识。但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其必然有自身的特点、功能,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导致语文的失效或微效。1997年以来,随着学界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扬,语文教育界掀起又一波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大讨论。严华银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细加剖析,仍然坚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的理论立场和姿态,认为“最该反思人文性”。
那么,什么才是语文的本位呢?严华银曾将语文与中学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科相比照。在《也说语文是什么》一文中,对“语文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进行追索:一是从功能来说,“通过饱含人文内容的文本实现其语言学习、语文素养培养的功能,重点解决听、说、读、写的知识、方法、习惯和能力的养成等问题”;二是从目标上来说,“目标主要或者说直接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三是从方法的角度说,“始终应该关注表达这种人事的词、句、文、气、势、态,即使不能不动情,也只应热泪盈眶,而不必点破使之失控而如江河之直泻”;四是从教学重点来说,“语文教学重点,主要关注的是形式问题,而这个形式的关注、形式的学习和掌握,又不能不通过内容的学习、体会、揣摩来实现”。说到底,就是“将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训练课”,围绕语言能力这一中心,强化语言训练,并贯穿以阅读规律和写作技巧的揭示。在这一点上,严华银也曾对“语文味”做过深入的思考。他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上的《此中有真味,辨之而能言——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一文,可视为其集中深入思考的代表。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文本选择:三味一体,侧重含蓄
严华银认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需要有语文味的文本支撑;最具有语文味的选文具有“语言味、文学味和文化味”诸方面,三“味”一体,其特点、关键又集中表现为语言的极富美感以及富于美感的语言所表达内容的含蓄。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教材开发的能力,但是,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进入教材、不具备这三“味”的文本能否上出“语文味”来?现实的状况肯定可以,但仅仅以选文的三“味”要求,势必会将很多的文本——尤其是实用类阅读的文本——打入冷宫。此为题外话。
(二)教学内容:直面文本,品味语言
严华银敏锐地注意到“游离于文本、游离于语言本身”的“架空分析”“无限拓展”的弊端,提出阅读教学要“面对”并直接接触语言文字本身,并称之为“基础的基础”。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学科的文本学习都是以言语形式存在的,任何文本都有其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如果只重视语言本身,而不去关注言语背后所承担的“情感”和“思想”,而仅仅只是去玩味“语言”,那么,语文课即使再有“语文味”,它存在的价值也将会极其有限。文本所包含的价值,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和发现,并内化成为人格精神的养料。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文本教学价值的发现与厘定,可能并不是仅仅以语言而能一言以蔽之的。
(三)学习方法:独立品读,体味语言
严华银认为,切入的最佳方法是“读”,只有读细、读深、读透,才会有体会、感受,才谈得上味道和理解。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最要强调的是一个“独”字。他说:“首先是独立。”即使是合作学习,也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阅读。“其次是独到”,通过阅读而能获得独到的体会和收获,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确实,阅读需要独立的见解,甚至是异于传统的独特的见解,将之视为阅读教学的更深层次的目标确实无可厚非,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四)教学策略:适度训练,注重活动
严华银对“训练”的老调重谈、老调新谈,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矫了枉,立了正。在新的教学程式中,传统的读读写写、讲讲练练仍然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阅读教学中,穿插适度的训练活动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如朗读、静思、推敲、分析,动脑动手,手脑并用。
在三十多年对语文教学规律从不停歇的探索中,严华银用自己的思考作出了一个语文人的回答:回到本真,遵循规律,让语文安静下来,让孩子自己学习,让孩子独立学习。这是一个语文人必须的担当和应该的责任,也是一个语文人对母语教育应该作出的贡献。
严华银认为,学生写作整体水平的滑坡,原因在于文体概念的淡化处理、作文的“格”的标准没有形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应重点在记叙类文体和议论类文体的写作上进行强化训练。如记叙文,要建立过程意识、详略意识和细节意识;写议论文,要建立观点意识、理据意识和分析意识。建立起常见文体的“格”的规范和要求,就可以“死”去“活”来,由合“格”到破“格”,从而写出摇曳多姿的好文章来。
5.价值取向:达到思维创新的真实写作。
与阅读教学强调以阅读能力为本位的要求相一致,严华银倡导写作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旨归。他说:“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出作者、读出自己的过程。”一旦在阅读中真正读出了自己,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自然的甚至是强烈的共鸣,读者必然会生发一种倾吐的欲望和冲动,此时此刻,提供机会让其尽情宣泄,这应该是最理想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绝佳途径。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写作有理有据、相对集中地申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定的穿透力、雄辩力。“这相对于传统阅读教学中当借助课文所作的写作技巧的图解完毕后,要求进行立竿见影、机械模仿的迁移性作文训练,完全是两回事”。这是真实的阅读,也是真实的写作。
二
基于阅读教学的本位思考和写作教学的本位思考,严华银坚持语文学科本位,认为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前,确实有不少教师甚至专家对语文学科性质乃至语文学科的认识,犯了“泛化语文功能”的错误,甚至存在“彻底打破语文学科本位”的认识。但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其必然有自身的特点、功能,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导致语文的失效或微效。1997年以来,随着学界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扬,语文教育界掀起又一波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大讨论。严华银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细加剖析,仍然坚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的理论立场和姿态,认为“最该反思人文性”。
那么,什么才是语文的本位呢?严华银曾将语文与中学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科相比照。在《也说语文是什么》一文中,对“语文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进行追索:一是从功能来说,“通过饱含人文内容的文本实现其语言学习、语文素养培养的功能,重点解决听、说、读、写的知识、方法、习惯和能力的养成等问题”;二是从目标上来说,“目标主要或者说直接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三是从方法的角度说,“始终应该关注表达这种人事的词、句、文、气、势、态,即使不能不动情,也只应热泪盈眶,而不必点破使之失控而如江河之直泻”;四是从教学重点来说,“语文教学重点,主要关注的是形式问题,而这个形式的关注、形式的学习和掌握,又不能不通过内容的学习、体会、揣摩来实现”。说到底,就是“将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训练课”,围绕语言能力这一中心,强化语言训练,并贯穿以阅读规律和写作技巧的揭示。在这一点上,严华银也曾对“语文味”做过深入的思考。他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上的《此中有真味,辨之而能言——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一文,可视为其集中深入思考的代表。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文本选择:三味一体,侧重含蓄
严华银认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需要有语文味的文本支撑;最具有语文味的选文具有“语言味、文学味和文化味”诸方面,三“味”一体,其特点、关键又集中表现为语言的极富美感以及富于美感的语言所表达内容的含蓄。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教材开发的能力,但是,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进入教材、不具备这三“味”的文本能否上出“语文味”来?现实的状况肯定可以,但仅仅以选文的三“味”要求,势必会将很多的文本——尤其是实用类阅读的文本——打入冷宫。此为题外话。
(二)教学内容:直面文本,品味语言
严华银敏锐地注意到“游离于文本、游离于语言本身”的“架空分析”“无限拓展”的弊端,提出阅读教学要“面对”并直接接触语言文字本身,并称之为“基础的基础”。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学科的文本学习都是以言语形式存在的,任何文本都有其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如果只重视语言本身,而不去关注言语背后所承担的“情感”和“思想”,而仅仅只是去玩味“语言”,那么,语文课即使再有“语文味”,它存在的价值也将会极其有限。文本所包含的价值,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和发现,并内化成为人格精神的养料。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文本教学价值的发现与厘定,可能并不是仅仅以语言而能一言以蔽之的。
(三)学习方法:独立品读,体味语言
严华银认为,切入的最佳方法是“读”,只有读细、读深、读透,才会有体会、感受,才谈得上味道和理解。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最要强调的是一个“独”字。他说:“首先是独立。”即使是合作学习,也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阅读。“其次是独到”,通过阅读而能获得独到的体会和收获,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确实,阅读需要独立的见解,甚至是异于传统的独特的见解,将之视为阅读教学的更深层次的目标确实无可厚非,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四)教学策略:适度训练,注重活动
严华银对“训练”的老调重谈、老调新谈,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矫了枉,立了正。在新的教学程式中,传统的读读写写、讲讲练练仍然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阅读教学中,穿插适度的训练活动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如朗读、静思、推敲、分析,动脑动手,手脑并用。
在三十多年对语文教学规律从不停歇的探索中,严华银用自己的思考作出了一个语文人的回答:回到本真,遵循规律,让语文安静下来,让孩子自己学习,让孩子独立学习。这是一个语文人必须的担当和应该的责任,也是一个语文人对母语教育应该作出的贡献。
上一篇: 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定性的特征分析
下一篇: 作品《灵》的设计创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