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散文与小说教学的侧重点的异同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孔乙己》教学流程
    第十段品读:
    师:“哦”读几声?
    生1:该读四声,因为掌柜的态度是冷漠……
    生2:该读二声,从后文看,掌柜的追问“后来怎么样”“打折了怎样呢”,可见他是好奇的,想知道究竟。
    生3:也不是太好奇,因为后来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师:我觉得这里该读四声,结合全文看是通过掌柜的行为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师:“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重音在哪里?
    生:发昏、丁举人、他。
    师:对。表明别人家的东西还可偷,“他”家是不能偷的,因为丁举人权势赫赫,凶恶残酷。偷他家是“发昏”这一段特别适合分角色朗读,甚至适合表演。姜家兴、张鸿鹏给同学们表演,可以吗?
    姜家兴:(装作打算盘,模拟算盘声,噼里啪啦……)“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张鸿鹏:“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
    师:不行,你得“嗞儿……”——装作喝一口酒,再喷一口酒气,然后再说话。
    张鸿鹏:(嗞儿……装作喝一口酒)“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评析:小说“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包孕在人物行为中。品味作者刻画人物的传神之语,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作品;品味、推敲、斟酌语言的准确生动性,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言语领悟能力。对于小说语言的揣摩更多地采用学生的自读自悟,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
    【学生体会】
    鞠家兴:在老师引导我们掌握散文与小说这两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后,我觉得我能够抓住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了,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对课文的理解更清楚深刻了。《藤野先生》的核心问题是我为什么对藤野先生有“伟大”这样的评价,分析的角度是“我”眼里的藤野先生,我由此了解到一位人格高尚的藤野先生和一位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鲁迅先生。《孔乙己》的核心问题是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人生结局怎样,以及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并由孔乙己这个形象认识了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
    宋宣霖:从小到大我们一直习惯老师讲一点,我们就“吞”一点。而现在老师把学习时间交给了我们,更多是引导我们怎样阅读作品,教给我们阅读不同体裁文章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圈圈画画,写出感受。这样一来,进行课堂展示时,话语权不再是在少数优秀学生手中,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容易获得成就感。
    【注意问题】
    散文与小说是两种最为常见的文学样式,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授时,一定要根据文体特征确立教学的侧重点,此外,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散文的“情思”是感性形象与理性思考的结合,具体落实于形象、感悟、语言之中,其中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散文教学的切入点。有的散文可以直接切入感悟,如《生命生命》;有的必须从形象开始,如《那树》;有的要从语言入手,如朱自清的《春》。
    另外,线索往往是散文中不可或缺的行文手段,也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并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途径。例如教《阿长与〈山海经〉》,可以抓住我对阿长情感变化这一线索展开。
    而小说是叙述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以此来反映现实生活。所以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就是从把握小说人物入手。如通过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解读,学生可以了解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鲁迅《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解读,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
    2.把握解读文本的方法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传的色彩。”因此,知人论世和借助互文是解读散文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在解读《生命生命》时,应该结合杏林子特殊的身世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杏林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前后有何改变,由此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非要写这篇文章不可的,那是心灵的自我救赎,自我解脱,自我升华。这样课堂就有了厚度。
    当我们把解读小说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就成为解读人物的主要依据。尽管小说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因此,在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复杂因素。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封建迷信问题;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落后问题。因此,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中,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时,要充分考虑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和人情风貌等,从而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捕捉有关背景,或者直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人物,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变色龙》,主题沉重而尖锐。在解读这篇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奥楚蔑洛夫的“可憎”行为产生的原因,认识“变色龙”诞生的土壤,将人物放大到社会环境中去分析,了解他除了“可憎”之外,更有“可笑”“可怜”“可悲”的一面,并进一步思考他的现实意义,认识到该小说之所以长久不衰,在于突破了时代、阶级、民族的界限,揭示了专制主义对人性的扭曲。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也会慢慢变得深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