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教育技术社会学学科研究的思考(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5
二、教育技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界定
1.教育行动
所有学校中与教育技术有关的教育现象,从最简单、最零散的到最复杂、最系统的,实际上都源于师生运用教育技术的行为与活动。一个完整的教育技术行动至少包括行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行动中介(教育与教学途径、手段、教育内容)、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教育行动首先表现为“行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已对当下教育行动构成重大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校成员的行为变化应成为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2.教育活动
一种教育行动需要一定的活动形式和一定的活动内容才能发生。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主要活动形式是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无论是学校内部的课堂教学形式、外部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新的变化,教育知识本身亦出现新的呈现方式,它们也是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学校组织
学校中任何一种教育行动,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组织方式才能进行,教育技术的应用同样如此。因此,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下的班级组织、学校组织理当成为教育技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4.教育制度
所有的学校组织,都是制度化的结果。教育制度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制定,表明了教育制度是从对行为的制约发展到了对组织的制约。教育的制度化过程实际上是在教育行动、教学活动、学校组织发生了变迁之后才逐步发展的。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已在教育行动、教学活动甚至包括学校组织形式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促使它们加快变革。所以,教育制度及其他社会制度在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介入后的关系便自然成为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事实。
三、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方式的讨论
教育技术社会学不能将研究成果建立在主观的价值判断、洞察力、臆断、传统的权威、传说甚至道听途说的基础上,而应将历史上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和技术专家们的诸多观点作为分析、理解和解释的教育事实作为研究的基础。教育技术社会学的研究,必须依赖于科学的证据,而这些证据应是通过对学校生活、其他各种教育事实的系统研究而获得的。
1.教育技术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教育技术参与的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这个基本假设实际源自社会学,但它又有自身的特点。教育技术社会学关于学校成员行为的基本假设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
其一,学校系统中的个体行为(教的行为、学的行为、违规行为、管理行为等)不仅由特定的学校环境所塑造,而且还由其他的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在这里,社会环境并非抽象概念,每一个学校个体成员所生活的各种周围环境,包括家庭、邻里、同辈群体、班级、学校、街道文化、大众文化等均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者可以认定,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使个体社会化。
其二,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体行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学校系统中个体特定行为或异常行为的解释,不能仅仅根据个体内在特征的差异(如心理差异、生理差异)来进行,而且需要从变化的社会大环境角度予以分析。故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技术社会学更关注区域信息化环境,区域信息化环境并非抽象概念。每一个学校个体成员所生活的各种周围实际环境,包括家庭、邻里、同辈群体、班级、学校、街道文化、大众文化等在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条件下,均有其不同程度的虚拟化表现,这种“实”与“虚”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其三,在信息化背景下,个体对学校生活具有创造性适应。在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看来,相对于教育技术学研究诸如解决更加具体的“教”与“学”的效率问题,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则大多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事实上亦是如此,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多数主要兴趣是关注宏观的教育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关注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的功能,很少有人主要关注教育过程的社会学层面或学校生活本身的社会学问题,这是一个研究视角的选择问题。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不仅应关注宏观的教育事实(如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与信息社会结构、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公平等),更应该加强对微观的学校生活中教育技术影响个体行为变化的研究,从关注学校成员的个体行为开始,进而在中观层面展开对学校组织的分析,逐步深入到宏观层面的教育事实的研究。这条路径,可称为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径。
2.教育技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在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推动着教育信息化向前迈进的今天,与教育技术社会学相关的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如何将散乱的现象进行整理并构建出一种基本的研究范式或图式,形成教育技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这是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逐步走向成型和规范的基本问题。基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笔者认为,马和民教授从教育活动或现象所属的空间范畴进行分类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我们至少可以界定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的三种视角:一是微观研究,从教育行为论角度,讨论教育技术变革中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角色行为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及出现的新的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等问题;从教育活动论角度,讨论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及教育知识传递的新特点。二是中观研究,从教育组织论角度,探讨教育技术应用背景下的班级组织、学校组织的新特点。三是宏观研究,从教育制度论的角度,研究技术变迁、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革的关系,探讨新的网络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的关系,考察技术变革导致的新的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新变化。
上一篇:试析教师教学机智与卓越课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