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有效教学 实施
论文摘 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新课改中提出的新要求为研究依据,结合自己高中历史教学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新课标下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立足之地就是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多主动思考,才能去发现、去创新,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为历史新教材来说,在内容设计上采取的是“专题式”模式,在时序性上往往会给人以“形散”的感觉,怎样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形散而神不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深入研究教材,完整把握各个模块与专题,并对其加以优化,实现集约化、主题化、层次化以及结构化,紧抓重点、大胆取舍。例如,在高中历史中的必修一是:以中国和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为内容的模块,其中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线索。在设计必修一的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将原来的一条主线设计成三条主线来进行教学:
(一)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史、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度、科学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现代中国的外交史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中国对外关系现状分析、现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这样一来,就突出了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的整个教学结构和主题,使得重点有所明确,层次也更加分明,经过实践证明,更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专题下的具体课程时,要在理清内容、把握完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将其设计成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利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将教学重难点逐一瓦解与突破。
在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时,针对这一内容的理论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是怎样形成燎原之势的?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逐步探索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的?③国共政权对峙局面是怎样形成的?④中共党员如何进行土地革命,并建立革命根据地的?⑤联系“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思想,分析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与研究,逐渐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相信学生、给予空间和时间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思维慢慢开始独立,不仅形象思维发展日趋成熟,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也逐渐增强。因此,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在教学中处处仔细分析、精细讲解、越俎代庖了,而应该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发散、主动探索。通过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他们会真正享受到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真正爱上学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经常鼓励学生,提高自信,给学生以成就感
由于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但是自尊心还比较强,因此容易在遇到挫折时失去信心,也有可能在经受打击后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感。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把握教学难度,除了要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符合学生近期发展的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后,教师再提出新的、较高层次的目标,这样通过一种分解目标、逐步达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触手可及的成功努力奋斗。阶段性目标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而制定的,具有层次性,处于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认真努力就都能完成,因此,这种方式能使所有学生一直处在积极追求当中,并能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利于树立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应经常用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后,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有创意的、自主回答的答案,都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对其表示肯定与鼓励,对于有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委婉的指出,并告知学生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努力的方向。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改革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使我们的自主教学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进一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崇德主编.历史地理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马谷春.当代史学发展趋势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