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语言的学习, 应该从整体上对所学材料进行梳理掌握。只有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文化、地理、人文等信息,才能了解作者的观点立场,了解材料的写作主旨,从而更深层的理解语言的运用。例如第四单元“person to person”的单元主题就是文化差异与文化撞击。这其中包括言语性差异以及非言语差异,教师应结合这一课的语篇主题,多方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并理解文化差异。言语性差异,如“Thank you”,这一在英国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礼貌用语,在西班牙人看来很是奇怪,有时甚至是不必要的。又如“have a nice day”,这句问候语听起来太美国化了,对英国人听起来很不舒服。非言语差异,如肢体语言和手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意义不同。在英国和法国,张开手挥动通常表示欢迎,可在希腊,却被认为是极大的侮辱。又如,在中国人们“竖大拇指”表示“真棒”,可在孟加拉国这是极大的侮辱。只有掌握此类的文化差异,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2.4 结合影音资料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音资料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辅助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第五单元是小说《呼啸山庄》的节选。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小说的写作背景、作者及故事梗概等都不甚了解,如果只单纯地学习小说片段,学生只会断章取义,不明所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小说的故事梗概及作者简介等,并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观看电影版《呼啸山庄》(英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得语言及相关文化知识。又如第十单元Green Fatigue 的单元主题是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展示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并组织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成因及解决方案的讨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针对文章中提到的“Live Earth concerts in 2007”(2007年拯救地球全球演唱会),下载现场演唱会片段,让学生真切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 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帮助学生不断扩大文化知识的储备量,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最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钟乐平.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J].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4).
  [2]李琼华,皮晓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3).
  [3]钟伟.试论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3(2).
  [4]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