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反思(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在课程目标方面,高校、社会、师生都认为精神或人格层面的目标至关重要,而实际的课程和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较大反差。1.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都强调结果目标,缺乏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对大学生的创新环境的创造和创新素质培养缺乏。2.一味强调从就业适应性的视角定位知识的传授,目的是为了更高的就业率,忽视创业能力等全面素质的挖掘。3.重视实用知识以及实用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人格、品德、交往以及处世能力等方面重视较少。
在课程内容方面,尽管大学开始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但是还是呈现出专业知识狭隘,通识教育缺乏。一般大学课程分为四大块: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现行课程中,无论是那个板块,都存在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错位。例如:1.教材、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无法保持同步,知识传授静止化 ,新知识更新迟缓,与社会和生活的脱离程度较为严重。2.任选课内容薄弱,通识教育流于表面。大学课程的设置总体上说偏向科技教育,轻视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偏向专业教育,忽略通识教育。导致众多大学生虽有大学毕业文凭却社会常识缺乏,知识虽多却无法准备判断外界事物,掌握谋生手段却不明白生活的真谛。3.课程内容强调系统性、严谨性、学术性,而忽视实践性的培养。学术性绝对真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养成对权威的盲从,忽视用实践进行检验,难以吸收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应用、发展和创新。4.教学方法忽视对基本学习方法的关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和教学的只注重大学的课程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学校技能、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工具理性蔓延导致高等教育的价值失落
当前,全球都面临价值失落的问题,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追求金钱、物质、利益、消费、享受等世俗的普遍准则。许纪霖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基本的核心价值缺失,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的另一面是精神生活的空虚,伦理实用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泛滥,中国陷于普遍的价值失落和认同迷失之中。”
中国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非常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引进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展现了较为明显的功利性:一是吸收了日本的商店式的速成师范和速成法政教育的影响,在当今的中国,速成思想铺天盖地,难以遏制。二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拿美国教育中的改革措施不明底细,冒险实施,例如“自动的教育”,“实验的教育”,今天实行“二四制”,很快改成“三三制”,又很快实行“道尔顿制”。学校拿舶来的名词冒险实施教育改革,忽视教育的基本要义。
“教育在一个稳定的社会里有两项基本功能,一是维系和传输社会的核心价值,二是培养个体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技能。”由于社会的重大转型,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原本的社会基本价值观被打破,社会的交往模式发生混乱,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蔓延至校园,教育中也出现价值相对主义或者价值虚无主义。高等教育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观下迅速的从个体本位的教育观转向了工具实用本位的价值观,成为追求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物质满足的工具。在近代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中,大学教育不断地迎合着社会的各种需求,强调与社会和市场化紧密结合,成为了社会流行的“风向标”,与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文价值越行越远。“文学系教学生的主要是文学知识,培养写作能力、阅读、表达等技能,目的是把学生培育成秘书、语文教师、编辑、记者等,大学文科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
现在一些高校更加注重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希望通过科技创新使得大学在社会中获得优势。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片面化越来越强,科技至上、科技主义、科技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大学中的意识形态,而人文教育一再被挤压,个体的价值追求和大学的文化整合能力失落。一如斯诺所述,大学中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形成了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由于互相之间的不理解以及竞争和敌视,学科之间相互压制乃至形成学科霸权,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正常的发展规律。
工具主义的价值观使高校教育陷入公共性危机。工具主义的价值观渗透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里,从而影响着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向、方式和效果。
四、高等教育的价值回归与秩序重构
教育可以“救国”,也可以“误国”,罗家伦认为教育就是把民族曾经的良好的经验和才智传递给后代,以此来发扬民族的文化。尽管高等教育在强调适应社会中走向了偏狭, 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仍然强烈。要使得高等教育实现价值回归和秩序重构,必须从两点入手:首先是要超越社会的现实文化, 尤其是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 转向实现高等教育引领社会进行价值定向的功能。重视爱、真、善、美的价值内涵。其次, 高等教育要超越自身, 摆脱长期被动适应社会、一味迎合社会而导致的主体性失落。重新发挥大学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本质,自主地、批判地对待现实社会和文化。
简单地讲,大学的基本精神在于发展学术、养成人格、完善心智, 大学既要避免受外界的工具思想左右,也要清除教育内部单纯的功利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学精神总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过于紧密而呈现衰弱状况。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指出“现代大学危机”:“当大学与企业结合得过于紧密, 学术上又过于反映出实用性的时候, 大学的创造性就会枯竭。”大学和现代社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要保持教育的本质追求,避免轻率地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责任。
大学既要立足现实、又需有批判和超越精神。对人的精神文化和道德状况的关注,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应该是高等教育本质的体现。当然, 高等教育绝不会排斥科学教育, 因为科学是时代的特征,是现代文明的中枢,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优质资源。科学自身并不会导致危机,社会价值观的偏颇才导致了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失落,也会引起社会的失序。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应该相辅相成,互相导引和约束,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才能使得高等教育秩序重建,给社会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