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校本课程 探究性 对策
[论文摘要]校本课程在我国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以及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校本课程的ff-~与利用本身就具有探究的性质,文章从创设适宜探究的课程开发制度、创生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习惯三方面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探究性实现的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本身就具有探究的性质,校本课程在我国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以及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探究本性及其意义
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探寻追求的意思。即通过调查、探讨等方法获取事实、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方案的活动。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就是探究,无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还是个体的成长史,都是在探究和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后,发达国家开始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道路,由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开发课程。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所领导的“人文课程计划”及随后编制的“种族关系”的课程方案,其实质就是倡导一种教师成为探究者的校本课程开发,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探究性的历史的必然性。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有的学者认为,早在古希腊时期和我国东周时期,苏格拉底和孔子就以学校为场所,透过教育现场中的师生互动设计课程。
其次,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来看,它不是以理论上的建树为主要任务,而是以直接服务于实践,改进实践为目的,它的特点是应用性与情景性。不是为了寻求与国家课程的一致性,而是充分考虑一个学校独特的课程环境。校本课程三种以实践为宗旨的特性决定了探究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它要求课程开发者从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所处的环境的实际出发,运用恰当的方法收集必要的事实材料,研究的结果要回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第三,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无论那一个领域的探究都要经历以下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正好体现了这些过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塞勒等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般遵循以下过程:感知问题,即学校人员要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即发现问题后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确立目标,即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寻找解决途径,即寻求可能的解决对策——找到解决对策——采用或改变现成的课程或新编(开发新课程)——开始使用,即经过试用后推行新课程——评价——继续采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研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选择和整合,对重组后的课程进行反思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活动。我们知道,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集资料,运用合理的方法、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经验,这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对于教学的探究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做过生动的阐述,例如,孔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思、习、行的过程,“思”和“行”就具有探究的性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实质上也是强调学习的探究性,美国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杜威的“做中学”就是要求教师应创设或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自己构建知识。
综上所述,可见探究性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本性,她不仅表现在教师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探究,也包含了学生学习探究。今天我们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探究本性,既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活动自身本性的反映。
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探究性实现的机制
在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创设条件和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层次性、有效性。
1.创设适宜探究的课程开发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和氛围给予支持。现实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在许多学校,大多表现为教师个人行为,层次水平较低,或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这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目标上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关,因此我们的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没有时间精力、也不愿意去开发新的课程。为了让教师们有效开发利用校本课程,首先就要从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人手。
第一,学校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相关人员组建民主化、制度化的团队和管理机制,营造团结合作的氛围,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的事业,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理解、支持与交流,只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应打破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为主的教研活动,实行跨年级、跨学科的教研活动,组织观摩、评议、经验交流、案例研究等活动,开展优质课评比、提供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风采的舞台,并形成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