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生工学结合校外教学实习问题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22

  (二)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零距离”实习就业氛围
  职业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进企业,企业是学生的用户,成为企业的一员,因此,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的由学生角色转化为企业员工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对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感受到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的实习氛围,推进中职学生的企业化过程,为就业打好基础。
  企业文化在教室布置的要求,要体现出融合性和时代性。宣传栏、公告栏、学习园地、德育园地布置的要个性切时,黑板报的书写要工整清晰,桌凳的排列要整齐划一。德育园地是专门张贴企业的6S宣传和考核材料、企业的规章制度,学习园地是学生学习技术的心得体会,两侧墙壁悬挂一些公司的简介、公司总裁的话语及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如:“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将努力找工作”、“今日学校技术标兵,明日企业岗位明星”等等,整个布置朴素淡雅,既体现出校企文化的融合性,又营造出一种企业生产的浓厚氛围,时时强化着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
  (三)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和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由于受知识、技能、环境、经验、阅历的限制,部分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更为薄弱。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班组长难以沟通,害怕难与带自己的师傅、同事建立良好关系。因此,应及时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强化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心理咨询就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回答问题、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的方式为心理上遭遇困难和危机的人们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项工作。实习指导教师应根据实习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的给予辅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中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学会同领导、同事、同学如何相处、如何共事、如何协调,虚心接受企业每一级领导给予的工作安排和批评,逐渐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对待领导同事。首先要树立中职学生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保证。社会永远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于中职生来讲,只要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结合起来,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求职竞争,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次要让中职生对自己的实习工作有个准确认识,即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对中职生而言,要恰当分析相关因素,认清理想职业的要求,应摈弃“好高骛远”的心态,而是要脚踏实地,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的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初,由于生活阅历浅,工作经验少,难免会碰到挫折。要不断分析自我,了解自我。

  三、结论

  (一)通过实习,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通过亲身实践,了解了企业实际运作的生产流程,熟悉生产的各个环节,实际体会一般企业员工的感受,找出自身状况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差距,为以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
  (二)校外教学实习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一个学期的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实际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更多地是通过对企业工作流程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兴趣,还学到了书本上一些没有的东西。学校也针对校外教学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制定了一些对策,培养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在企业里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今后在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外教学实习使学生们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并且融入企业的发展理念,为学生能较快较好的适应企业文化做了充足的准备。
  校外教学实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收获却是很大的。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一个学期的过渡,使学生深深的融入了企业的公司文化中,融入了这个集体里。同时我校今年开展此项工作为我校今后开展校外教学实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学生在实习前就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无论对学生今后的企业工作还是学校的教学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