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内外社会惰性研究综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0


  4.社会惰性的影响因素

  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惰性产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影响社会惰性的因素进行探讨。
  4.1 惰性与任务特征
  科学研究都表明人们有任务偏好。在Briody的一项调查中,约50%的被调查者承认,任务的特征会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意愿。合作组状态下个体努力水平最低,其次是个人组,名义组最高。在高任务意义、评估个体贡献、有报酬情况下发散性思维产出数量最多,因此在组建创新型团队时,要防止发生惰化现象,就必须处理好这三者关系。
  4.2 惰性与个人特征
  从社会惰性的人口统计学角度来看,主要针对年龄、性别、时代与文化方面进行了综述,具体如下:
  年龄方面,因为人们生成了克服惰性的模式,惰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和阅历的丰富而减少;性别方面,男女惰性得分的高低随测量工具的不同而不同;时代与文化方面,惰性现象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个人主义至上的社会中,社会惰性现象比较突出,而在个人主要受团体目标激励的集体主义社会中,这种结论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东方文化(日本、台湾、中国大陆)比美国和加拿大的更不易产生社会惰性。
  从惰性的个体心理变量角度来看,惰性与以下个人特征有关:(1)不合理的信念;(2)低自我效能感和低自尊;(3)自我阻碍;(4)抑郁倾向等。
  尽管这些研究都说明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会惰性有密切关系,但对于这些研究结果的解释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因素,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是与其它相关因素协同对社会惰性行为产生影响的。
  4.3 群体变量方面
  总结已有的研究发现,群体水平变量对于社会惰性行为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作用,且从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团体效能感、性别比例、群体能力、团队业绩的可辨别性等几个方面来影响社会惰性。例如:在微观层面研究社会惰化的以提出团体力学理论的库尔特·卢因( Kurt Lewin,1944) 为代表,他认为社会惰化与团队规模和个人努力的可衡量性有关。也就是说,团队的规模越大,个人努力的可衡量性越模糊,个人的协作意愿越低,社会惰化现象越严重,反之亦然。
  简而言之,已有研究发现了很多变量对社会惰性会产生影响,例如:环境、团队管理、合作者表现期待、潜在评估、任务意义和文化。这些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群体努力模型(CEM)。

  5.简要述评

  总的来说,目前社会惰性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惰性的概念界定,社会惰性的形成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上。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5.1 已有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社会惰性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例如,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惰性的发生与群体情境有着密切关系,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惰性的发生与个体是否意识到社会惰性行为存在有关。另外,社会惰性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效应与评定个体绩效的方式有密切关系。同时,社会惰性与相关结果变量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更可能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开展。
  5.2 研究方法有待突破
  目前,大多数社会惰性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室实验法,而且大部分社会惰性行为是在一种受限制或约束的条件下诱发的。同时,如何准确测量社会惰性和个人努力程度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强化纵向研究及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范式。目前,社会惰性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存在的许多分歧与目前广泛采用的横向研究范式有较大关系。只有进行更多长期的纵向研究,才能有效解决上述分歧,真正了解社会惰性的本质。
  5.3 社会惰性理论的跨文化研究不够
  目前,大多数社会惰性的研究都是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开展的,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如果直接应用于其它文化背景,就会有相当大的风险。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社会惰性的跨文化研究。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可能会因研究的不同文化背景、具体情境或被试的不同而产生不一致。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