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地方普通高校基层学院教学管理的重心归位(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0
2 增加教学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制,保障基层学院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加教学投人,优化教学资源配制,是确立基层学院教学管理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地方普通高校发展过程中办学经费紧张与资源不足的困难尚未完全摆脱,因此,提高基层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破教学资源制约瓶颈的途径,首先要增加教学投入,特别是要保障公共教学资源能够满足需要。其次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在资源统筹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基层学院教学资源,为基层学院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基层学院教学管理的主动性,促进其教学管理主体地位的实现。
3 深入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基层学院教学管理,确立基层学院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解决教学管理重心倒置的矛盾,核心还是要从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基层学院教学管理人手。只要体制性矛盾得以解决,关系得到理顺,基层学院教学管理主体地位就会确立。从体制上解决矛盾,首先要明确校院两级管理中基层学院办学的主体责任,下放管理权限,建立岗位制,使基层学院成为教学质量责任主体。在教学管理体系的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微观管理格局中,实现由“哑铃型”到“橄榄型”体制机制的转换。其次要解决学分制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脱节的矛盾。在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并行体制中,需要在基层学院形成交汇,实现管理一体化。这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基层学院内部教学管理机构采取不同的模式改革创新。一是进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部门的机构整合,实行“大部制”管理,设岗不设室,通过减少工作部门,打通管理壁垒。二是建立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部门联系办公制度,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统一的学生在校学习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工作规程,在一个流程和统一的工作平台下,建立相应联动的工作制度,各负其责,实现工作链接。在这一模式下,使学生管理人员成为教学管理行家,教学管理人员成为学生管理的行家。再次是实行基层教学管理民主化,发挥专业主任管理的基础作用,在教管理过程中,鼓励和邀请广大教师参与决策讨论,增加管理透明度,提高基层学院的执行力。
4 加强基层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强化基层学院教学管理主体地位。基层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体现一所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管理重心归位的关键。解决基层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立基层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岗位标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对教学秘书岗位,要通过设定岗位标准,摆脱“被安置”、“被弱化”的局面。二是确保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以及学历、学缘、年龄等硬件要求,保持队伍稳定。要制定保障措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待遇,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发展空间,避免基层教学管理岗位安置临时性人员。三是建立基层教学管理队伍考核与培训制度,形成制约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抓好作风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5 加强制度建设,注重教学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形成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的长效机制。制度是具有约束力与规范力的规则与章法。教学管理的运行,要体现在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上。对于学校层面教学管理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都要用制度规定下来,防止学校层面教学管理对下位管理的替代,也防止基层学院教学管理对上位管理的依赖。制度明确了,学校与学院的管理责任与权限及运行机制就明确了。因此,要特别重视制度建设,用制度明确责任与地位,用制度确定规则与机制,从根本上确保学校管理重心的有效下移。
参考文献:
[1]朱向梅.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8,(7).
[2]李炎锋等。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层面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口].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3]陈刚.学分制与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矛盾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4]王东.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高校可持续性发展[J]_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6).
[5]潘维珍.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院级主体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
上一篇:浅析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及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