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培育(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1

  
  (三)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
  心理失常、感情荒漠化现象。有些学生不论是对地球上的生物,还是对父母乃至对自己的生命,都缺少热爱、亲情、温情、同情。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一些大学生杀害亲人、同学的触目惊心的案件,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和心理失常,令人痛心。
  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从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有的回报。某些大学生性格孤僻,行为乖张,缺乏合作意识,他们意志薄弱,在挫折和打击面前手足无措,在心理上急进、狂躁,做事无恒心毅力,执拗偏激,容易走极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上述种种,给我们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刻不容缓。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需要注重的四个问题
  
  (一)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途径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大学人文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即塑造“天之骄子”的灵魂,使他们成为这个社会“仰望天空”的人,也就是用人文精神之火点燃他们对自由、梦想和未来幸福的追求。

  (二)第二课堂是实施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反映,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醒、自悟,它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单纯通过教化就可以拥有和实现的,它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广泛学习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而这些是在第一课堂不能实现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它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更加灵活多样,是大学生们喜欢的教育模式和空间,它的特点决定其成为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
  我们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采用报告会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采用讲座介绍新思想,新知识;采用座谈会听取人生经验和体会;采用辩论赛明辨是非;采用演讲培养人的激情和严谨;举办艺术节、音乐会、话剧表演、艺术作品展览、文学作品赏析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写一封家书、家务劳动、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互助精神。

  (三)博雅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所谓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识教育,但博雅教育比通识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人摆脱庸俗、唤醒卓越,它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大学教育理当担此重任。博雅教育就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解参悟,使自己的精神升华,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塑造其灵魂和内在气质。
  博雅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关涉到很多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1)对“两课”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改革和调整,突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2)选定一些人文基础课程为全校公选课或必修课,比如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赏析、东方哲学智慧、《论语》赏析、中国书法艺术与鉴赏、四大名著漫谈、从文化视野解读成语典故、古典名曲赏析、辩论艺术等;(3)各专业设立反映本学科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课程,比如数学发展史等;(4)形成经常性的名师交流和讲座制度;(5)鼓励教师或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6)建立高水平的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就业辅导咨询机构;等等。

  (四)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实现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除了思想认识到位,措施方法得当,还需要建立健全评价和考核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并落到实处。而对此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