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课程视域下高中地理课程文化建构策略
新课程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文化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层面上进行建构。
1.确立多元取向的课程目标
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除了课程总目标外,还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分目标,三维一体,层层递进。
(1)知识与技能——基础目标。新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把知识与技能作为一条重要的课程目标,强调地理教育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对基础知识作了具体规定,又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相应技能学习与培养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特色目标。这一目标突出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关注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层次目标。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这一目标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一目标强调要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还十分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习惯。
2.设计多样开放的课程内容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共同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课程内容结构中使用“模块”制。共同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在教学实际中可视具体情况对模块的学习顺序、模块中的内容进行自由组合。
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发展学生个性。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程的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选修模块的设置大幅度增加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开放性的特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要,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个学生选择课程内容的潜能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3.倡导参与合作的课程实施
高中地理新课程着眼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营造环境;强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做、亲身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小组合作、勤于动手、感受体验等为突出特点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评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经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增长。高中地理新课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问题研究”等教学内容。每一章结束部分设置的“问题研究”部分,侧重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紧密配合各章节正文内容,提出研究的主题,设置问题情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提供问题研究的思路、步骤和相关知识资料,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活动”部分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搜集信息、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
地理课程评价是地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理课程评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地理教师不断提高和地理课程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倡导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2)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地理学习评价方式,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则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独到价值。因此,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适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
(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互动化。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从单向转为多向,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学生、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评价者在民主、平等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相互沟通,增进双方的了解,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2 王 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赵传兵、陈海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4 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