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我国还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大学梦都是以分数来实现,我做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深知农村教育的现状,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急赶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挖掘。在课堂中,没有留给学生足以遐想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出的学生都是固定的模式,而缺乏创造力,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要让学生拾得一种善于思考的能力,才能让我国教育走向健康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
【论文关键词】生存危机;被遗忘了的思考;无限大;习惯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思考是学习,的驱动力,是一件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思考,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愿望,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不可遏止的向往。思考是一把钥匙,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然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思考却正在遭遇着“生存”的危机。
一种可怕的危险——被人遗忘了的思考
一个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应当是一个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学习空间。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更需要拾得一种善于思考的学习能力。但我们却时常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忘却了教育的初衷。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常常未等学生有思暇的余地,便匆匆进入下一话题;常常用现成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用教师的直面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我们惧怕的是学生的思考会耽误我们的教学时间,贻误我们的教学进度,“哪有时间给学生思考?我讲都讲不完了。”因此我们不曾关注过坐在课桌后面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的回避造就了学生认为“学习不需要思考”的事实,认为学习只需将老师划定的知识背熟即可,认为“不会没关系,老师会讲的。”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既失去了原有学习的兴趣,也丧失了本该具备的学习能力。于是,每节课只是被动、麻木的欣赏着教师的“表演”而毫无所得。爱因斯坦曾说:“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醉如痴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多么可怕的危险!
思考的力量
思考的力量无限大,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古今中外的学者无不提倡“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思考,可以使智慧得到磨练,可以点燃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思考,可以使各种知识信息相互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并使故知发生转化,达到创新的目的。只有让学生拥有了思考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和创造者。在苹果落地的一瞬间,正是生动的思考使得牛顿获得了顿悟,概括出万有引力定律。“发明大王”爱迪生认为:“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正因为把思考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才使得爱迪生一生中产生了近2000项发明创造,成为人类世界的骄傲。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让思考变成一种习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是教育应当赋予学生的一种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变成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呢?
1.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外界的感觉。”丰富的感性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基础,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识。没有感知的思考是无力的,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的思考就有了生命的活力。生活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活动实践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源泉,丰富感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活动实践。因此,我们既要通过课堂里形象生动的讲述、直观的实际观察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扩大学生学习、实践、思考的空间,让教学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一切教学都应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所以,在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将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升华,只有获得了正确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具备发展思考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问题的发现,既是思考的起点,又是思考的动力。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就必须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是朝着太阳转?”“为什么猫的眼睛在夜里能看见东西?”……当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说明学生已不是作为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因此,教师要耐心启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养成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的习惯与能力,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决不能对学生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感到厌烦和责备,因为这样会将学生的思考“扼杀”在“摇篮”里。
3.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授以方法,因为教人如何求得真理远比传授真理来得重要。正确的思考方法应该是实事求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和逻辑规律的方法,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判断和推理等。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教的本质是为了学,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方法是学生实现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方法的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方法对头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会学、爱学、乐学。
4.创设适宜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情境—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形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一点适宜思考的问题情境,多一点思考的内容,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思考的空间。譬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又富有刺激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我曾经看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只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由此可见,生动思考的获得,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
5.为学生叫好
孩子需要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自信,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赞赏一个人的杰作比赞赏一个人的本身更有效。”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欣赏学生之所想,欣赏学生之所做。当学生有了第一次发现的喜悦时,不妨为学生的进步叫好—“真棒!”“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强调:“多鼓励,少指责。”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更使学生增强进一步努力的信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为学生叫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你会发现:其实下一个爱因斯坦就在你的身边!
生活需要思考,学习需要思考,我们更需要思考。思考是一种兴趣,思考更是一种乐趣。思考培养人的才能,思考塑造人的个性,思考铸造人的灵魂。
让思考变成一种习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