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兴奋剂社会文化学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9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社会文化学角度,对兴奋剂这一反文化现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确认,对兴奋剂反文化现象发展的历史、产生的社会学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奋剂这一反文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体育文化;兴奋剂;反文化

  一、兴奋剂反文化现象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从社会学角度,文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优秀文明成果;一种是只能从反面汲取经验教训的具有反历史进步性和反科学真理性的社会行为。在体育领域内,球场骚乱、宗族歧视、妇女歧视、假球黑哨和滥用药物等等,这些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长的、违背了人类社会基本生存价值和历史进步规律的文化现象,我们把这种文化称之为反文化,又称之为负面文化。

  其中,兴奋剂的使用已经到了屡禁不止、迅速蔓延、日趋猖狂的地步。有人把兴奋剂称之为“阴霾”,把兴奋剂比喻成体育运动身上的“毒瘤”。1998年夏季,环法自行车比赛爆出了较大的兴奋剂丑闻,曾被警方扣留了l6天的费斯蒂纳队队员对德国《周报》称:“‘兴奋剂’文化在自行车界已有30年历史。”他说“近30年来,兴奋剂的使用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使用苯丙胺和合成类固醇,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可的松和醛固酮类,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则是使用人类生成激素和EP0”。几年前,美国又爆出了最大的兴奋剂丑闻,100多位著名运动员涉嫌使用一种新型的兴奋剂(THG)。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兴奋剂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研究。

  二、兴奋剂反文化现象形成过程

  (一)兴奋剂反文化现象萌芽时期(公元前300年93年)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使用兴奋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时就有角斗士食用公羊的睾丸来增加肌肉的力量,作战的士兵在取胜后吃掉敌方阵亡者的某些器官以增添自己的力量。古罗马的斗兽士也食用某些蘑菇酿制的浆汁来提高斗志和力量。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以吃蘑菇、蜜蜂、喝特制茶、嚼可可叶来寻求额外的体力,借以达到获胜的目的。

  (二)兴奋剂反文化现象兴起时期(1865年~1950年)
  19世纪,欧洲赛马中以各种药物喂马,以刺激其奔跑速度。在人类竞技历史上,首次有明确文字记载使用兴奋剂的事件发生在1865年,即发现一名荷兰籍运动员在横渡海峡游泳比赛中服用了兴奋剂。而有明确医学检查证实是过量使用了兴奋剂而导致运动员比赛猝死事件的第一例文字记载,是关于1886年一名英国运动员参加法国举行的自行车越野赛后的突然死亡。那时的运动员喝以咖啡因或酒精制成的饮料,在第3届奥运会上,美国一名运动员在离终点7公里时体力不支,喝了1杯白兰地并注射了两支药针后才跑完全程,捞到1块金牌,这被认为是现代奥运会第1个使用兴奋剂的人。使用合成类固醇最早报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作战的需要,德国军人使用了兴奋剂,其目的就是提高作战的攻击性和耐久性。

  (三)兴奋剂反文化现象发展时期(1950年~1967年)
  二战后,竞技体育迅速发展,运动事业逐步商业化,广告商把大牌明星看成是推销商品的最好工具,并且企业家的商业利润远远高于运动原则。在巨额商业利润的刺激下,化学科学开始应用于体育,兴奋剂使用13趋增多。1958年美国运动医学会报告,在对441名教练员和助理教练员的调查中发现,35%的人有使用苯丙胺的历史,意大利足球协会t961年调查报告,17%的运动员服用幻觉药物,94%A组青年俱乐部运动员使用时效药物。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股风越刮越盛,1962年,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第一次通过一项反对兴奋剂的决议。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委员、原联邦德国反吸毒实验所主任佛雷德·多尼克教授在形容1964年东京奥委会的厕所时说:“那里遍地都是小药水瓶和注射器。”此时的作弊者基本上都是服用苯丙胺这类刺激药物。可见,当时的兴奋剂使用的程度。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