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河北民间武术历史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3.2 社会民俗民风的影响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 尚武 ,从西周倡导农民“一时讲武”起已达三千余年,如从黄帝在涿州“振兵”教武、“习用干戈”时算起则已四千余年了。《汉书·龚遂传》说,渤海郡 (沧州一带)太守龚遂见人民尚武成风,担心农民遇机造反,就布告全郡“卖刀买犊,卖剑买牛”,弃武从农。《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的确,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有“千场纵赙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涿郡猛将张飞;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共产主义斗士李大钊;有英勇抗击 日寇,血染沙场的狼牙山五壮士。

  当今 ,燕赵英姿更加焕发 ,全省城乡练武群众约有几十万人。如沧州地区仅在校学生习武的已逾十万人;深县组织了 6个武术辅导站 36个训练点,带动了 196村恢复了练武活动,并建立了自己县的“武术节”,举办武术学习班 ,献技、献艺 、献资料,积极挖掘整理武术套路、史料、名人轶事、口传秘诀等等。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所言:“从未有人 以原始的眼光看过这个世界。他看到的这个世界正是由一套明确的风俗 、制度和思维方式改造过的世界。”

  纵上所述,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事,强化了河北人民形成的尚武尚勇的社会风俗,这种风俗的延续不衰,促进了河北民间武术的形成和发展。直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仍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习武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尚武习俗所赋予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不同罢了。

  3.3 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3.3.1 政治与武治息息相关

  近代以前,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威胁主要来 自北方,尤以河北为急。自隋唐以后,中国国防形势有所变化,东北一带各少数民族陆续崛起,河北方面国防压力增大。唐以后南下中原的少数民族大都 自河北而人。河北北部外围山脉为抵御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屏障,中原政权出于保障安全 的需要,对河北的经营尤为重视。如,明朝以举 国之力、大兴土木修建的长城,在河北境内途经距离最长、修筑最坚固、建筑风格极具代表性。清代,承德成了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保定则是直隶总督署的所在地。这样,政治重心集于河北,是一种能把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与经济上的供给相对完好地兼顾起来的格局。

  而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前人多有论述,如梁启超在《新民说 ·论尚武》中引用卑斯麦之言提到:“天下所可恃者非公法,黑铁而已!赤血而已!宁独公法之无足恃,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 ,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 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孙中山在其《精武本纪 ·序》亦论及:“吾人初不以黩武善战策我同胞,然处竞争剧烈之时代 ,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张之江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成立大会宣言》中日:“国家所以衰弱,完全因为我们把与国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金恩忠先生同样提到:“要其能驰骋大陆,虎视一世,屹立地球 ,无不恃其国民之实力,与尚武之精神而已。以上论述明确提 出了要使 国家强盛,其 民必须要具备尚武精神 ,深刻阐明了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

  3.3.2 军事战事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 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汉代,河北被正式命为“幽”、“冀”等州。三国时期,河北成了各诸侯王国逐鹿中原、争夺地盘的主要战场。宋代 ,河北成为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辽金两国交兵的战场。河北境内战事的频频发生,无疑对作战方式、兵器使用、士卒身体素质、器械之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