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见于著录的几部古代农业文献探索*(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二卷”。这二卷是否包括全部十八篇?这十八篇的具体篇目是什么?原书佚去,不能确知。幸而其中部分原文已被一些古书所引用⑨,后人根据一些引文,编出辑本不少⑩,大都辑自《齐民要
——————————————————————
① 见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
② 《荀子.天论篇》语。
③ 参见<汉书.食货志》述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栗都尉事部分。
④ 参见《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篇》引。
⑤ 参见《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篇》引。
⑥ 参见《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篇〉引。
⑦ 《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
⑧ 刘向生卒年代,据《汉书.楚元王传附向传》推算:昭帝元风四年生,哀帝建平元年卒(公元前77至公元前6)。他在成帝初任光禄大夫,受诏:“领校中五经秘书”事,撰(别录)当在此际。其时氾胜之已“徙为御史”,且已成此书.故刘氏得以著录于《别录》中。估计当时刘氏年近五十,氾氏已臻暮年了。
⑨ 其书除两唐志著录外,《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事类赋》、《初学记》等类书,以至陆氏《尔雅释文》、贾氏《周礼疏》、孔氏《礼记正义》、李善《文选注》、李贤《后汉书注》、罗氏《路史.后记注》、罗愿《尔雅翼》等文献,都有引及。
⑩ 清代洪颐煊、宋葆淳、马国翰、王仁俊等各有辑本;新中国成立后,石声汉,万国鼎等,也先后各有辑释本。这些辑本或辑释本,除主要辑自《齐民要术》外,兼广泛辑自其他古书。参见注9条。
术》①和其他一些古书。或编次为十八篇②,或凑成二卷③,都非原书本来面目。由于别的古书引用较多,其特点和主要内容,至少还体现有如下几方面:
1.此书成于前汉鼎新革故的正确思想统治下掀起的第一个农业生产高潮④)之际,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由于广大劳动人民不懈的斗争,仍在飞跃地发展着。负有“教田”和“督种”任务⑤的氾胜之,着重地给以总结,体现出他“重农”的战斗精神和科学态度。
2.据保留下来的部分原文所反映,其中较突出的有:A.耕作基本原则,特别是对“趣时(抓紧农时)、和土(适应时宜土宜耕治田土)、务(着重保持、补充)粪(肥)泽(水)”的阐述,相当扼要。B。适应干旱地区的深耕细作、高度集约的耕种技术——“区种”或“区田”法。C.种子处理,特别是相当于“种肥”的或对种子能起一定刺激作用的“渍种”或“溲种”法。D.大田耕作,特别是控制稻田水温的“水道相错”和“水道直”的措施。E.较原始的也是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嫁接技术:瓠的多砧型嫁接。F.一些大田作物,包括禾(粟)、黍、麦、稻、稗、大豆、小豆、臬(雄麻)、麻(母麻)、瓜、瓠、芋、桑等的栽培经验。
3.总的来说,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创造的、革新的、坚持人定胜天的生产斗争经验。后人对它的内容质量,素有好评⑥,特别受到传统的优秀农业科学家贾思勰所重视。由于贾的引用,保存了相当多的部分原文,对生产肯定起过积极作用,直至今天,也还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应该承认,此书是值得重视而又辑得佚文较多的最早一部农书。但也不能否认,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等迷信说法,往往掺杂在部分章节中,必须遵照“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的教导,认真看待。
著者氾胜之,相传“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氾水,因改(姓氾)”⑦。如这一说法不误,则他当是今山东境人。《史记》和《汉书》都未立传,未详其生平。据一些文献记载,他在汉成帝(公元前32一前7年)时为议郎,后“徙为御史”⑧“轻车使者”⑨、“黄门侍郎”等职。在关中平原地区,任事颇久。他所熟悉、所重视、所职掌的工作,主要在农业生产方面,在这方面,受到昭宣时代重农的政法路线影响,做过一定的实践和调查研究工夫,有其一定的贡献。他的基本观点,大都反映在所著《氾胜之书》内。此书在南宋后期已失传,今辑本虽缺而不全,但有如上述,足见其一斑;且还能体现当时人
————————————————
① 据统计:《齐民要术》引用氾书原文共22条,约三千余字。见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
② 如马国翰辑本,石声汉、万国鼎的辑释本也基本相类。
③ 如洪颐煊辑本等。
④ 参阅拙著:《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农业生产高潮》,见《农史研究》第一辑,1980年8月,农业出版社出版。
⑤ 据称:氾在“成帝时为议郎……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分见<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晋书.食货志》等文献。
⑥ 分见《周礼.地官.草人》郑玄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胜之术也。”孔颖达《正义》说:“郑所引农书,先师以为《氾胜之书》也。”唐代贾公彦《周礼疏》说:“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原稿上此注及以下四注皆有注号无注文,现注文为整理者补。编者注。
⑦ 《广韵》“凡”、“氾”字注引皇甫谧语。
⑧ 《汉书·艺文志》注:“成帝时为议郎”。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
⑨ 《晋书.食货志》:“昔汉遣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们向大自然斗争中,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实践和认识的所已达到的造诣。
——上所反映氾书和氾氏生平一些情况,虽仍欠全面,也不够系统;但文献不足,且史料较分散,其中部分又已亡佚,对这些年湮代远的农业科学技术以至有关方面的茫茫坠绪,只能姑寻之,姑志之如此。
四、《四民月令》和崔寔
用“月令”体裁写成的古代农书,以崔窟《四民月令》为最早①。原书已散佚②,后人从一些引用过的古文献辑录①,还可体现它的基本面目。内容除涉及当时有关“四民”④的家庭日用,包括祭祀、礼俗、教育、药物、卫生和一些杂项外,相当多一部分是述农和跟农有关的业务。一向都把它视为“农书”之一⑤。
成书期可能在东汉顺帝末年至桓帝初年(公元143—147)或更前一些⑥。
《四民月令》和前述《氾胜之书》都是当今流传的我国早期的农学专著辑佚本,先后部分地反映了我国在纪元前后三百年间农家生活和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至今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主要特点,结合著者另一部著作《政论》⑦来看,最少可以体现出它有:
1、重农观点:著者针锋相对地批判前人鄙视农圃及其反对“辟草莱、任土地”的思想,认为“苟无力穑,焉得有年”,指出“开草辟土”是“振(赈)人之术”。强调“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之毒忧”。对照当时情况⑧.这并非无病而呻。同时,他自己的封建家庭,也正在面临困境,为了备“四民”维持家计,特别是经营农事所需,写成了这部涉及耕作(各类型田土的耕作)、繁殖(各种作物的播种、分株、移植以至木本植物的插枝或压条等)、管理(中耕、除草、施肥、剪枝、防虫、扫叶等)、收获(包括
————————————
① 用“月令”体裁写成的文献,以《管子.四时》、《(逸)周书.时训》、《吕氏春秋.十二纪》、《(大戴)礼记.夏小正》、《(小戴)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为较早,大都以物候结合封建主(或奴隶主)的活动为主。至于以物候结合农事生产为主而兼及四民生活日用的,目前所知,则以崔塞此书为最早。
②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有此书,至宋初的《事类赋》、《太平御览》等类书也引用不少,《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即卷端的“引书目”)还著录其著者及书名。此后就不见任何著录了。其散佚可能在南北宋之间。
③ 此书散佚后,从清代乾隆后期至解放前陆续有任兆麟、王谟、严可均、唐鸿学、顾榱三等均有辑本;解放后,石声汉、缪启愉以至日本守屋美都雄、渡部武都先后注本,尤较详审。
④ 指士、农、
——————————————————————
① 见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
② 《荀子.天论篇》语。
③ 参见<汉书.食货志》述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栗都尉事部分。
④ 参见《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篇》引。
⑤ 参见《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篇》引。
⑥ 参见《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篇〉引。
⑦ 《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
⑧ 刘向生卒年代,据《汉书.楚元王传附向传》推算:昭帝元风四年生,哀帝建平元年卒(公元前77至公元前6)。他在成帝初任光禄大夫,受诏:“领校中五经秘书”事,撰(别录)当在此际。其时氾胜之已“徙为御史”,且已成此书.故刘氏得以著录于《别录》中。估计当时刘氏年近五十,氾氏已臻暮年了。
⑨ 其书除两唐志著录外,《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事类赋》、《初学记》等类书,以至陆氏《尔雅释文》、贾氏《周礼疏》、孔氏《礼记正义》、李善《文选注》、李贤《后汉书注》、罗氏《路史.后记注》、罗愿《尔雅翼》等文献,都有引及。
⑩ 清代洪颐煊、宋葆淳、马国翰、王仁俊等各有辑本;新中国成立后,石声汉,万国鼎等,也先后各有辑释本。这些辑本或辑释本,除主要辑自《齐民要术》外,兼广泛辑自其他古书。参见注9条。
术》①和其他一些古书。或编次为十八篇②,或凑成二卷③,都非原书本来面目。由于别的古书引用较多,其特点和主要内容,至少还体现有如下几方面:
1.此书成于前汉鼎新革故的正确思想统治下掀起的第一个农业生产高潮④)之际,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由于广大劳动人民不懈的斗争,仍在飞跃地发展着。负有“教田”和“督种”任务⑤的氾胜之,着重地给以总结,体现出他“重农”的战斗精神和科学态度。
2.据保留下来的部分原文所反映,其中较突出的有:A.耕作基本原则,特别是对“趣时(抓紧农时)、和土(适应时宜土宜耕治田土)、务(着重保持、补充)粪(肥)泽(水)”的阐述,相当扼要。B。适应干旱地区的深耕细作、高度集约的耕种技术——“区种”或“区田”法。C.种子处理,特别是相当于“种肥”的或对种子能起一定刺激作用的“渍种”或“溲种”法。D.大田耕作,特别是控制稻田水温的“水道相错”和“水道直”的措施。E.较原始的也是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嫁接技术:瓠的多砧型嫁接。F.一些大田作物,包括禾(粟)、黍、麦、稻、稗、大豆、小豆、臬(雄麻)、麻(母麻)、瓜、瓠、芋、桑等的栽培经验。
3.总的来说,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创造的、革新的、坚持人定胜天的生产斗争经验。后人对它的内容质量,素有好评⑥,特别受到传统的优秀农业科学家贾思勰所重视。由于贾的引用,保存了相当多的部分原文,对生产肯定起过积极作用,直至今天,也还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应该承认,此书是值得重视而又辑得佚文较多的最早一部农书。但也不能否认,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等迷信说法,往往掺杂在部分章节中,必须遵照“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的教导,认真看待。
著者氾胜之,相传“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氾水,因改(姓氾)”⑦。如这一说法不误,则他当是今山东境人。《史记》和《汉书》都未立传,未详其生平。据一些文献记载,他在汉成帝(公元前32一前7年)时为议郎,后“徙为御史”⑧“轻车使者”⑨、“黄门侍郎”等职。在关中平原地区,任事颇久。他所熟悉、所重视、所职掌的工作,主要在农业生产方面,在这方面,受到昭宣时代重农的政法路线影响,做过一定的实践和调查研究工夫,有其一定的贡献。他的基本观点,大都反映在所著《氾胜之书》内。此书在南宋后期已失传,今辑本虽缺而不全,但有如上述,足见其一斑;且还能体现当时人
————————————————
① 据统计:《齐民要术》引用氾书原文共22条,约三千余字。见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
② 如马国翰辑本,石声汉、万国鼎的辑释本也基本相类。
③ 如洪颐煊辑本等。
④ 参阅拙著:《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农业生产高潮》,见《农史研究》第一辑,1980年8月,农业出版社出版。
⑤ 据称:氾在“成帝时为议郎……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分见<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晋书.食货志》等文献。
⑥ 分见《周礼.地官.草人》郑玄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胜之术也。”孔颖达《正义》说:“郑所引农书,先师以为《氾胜之书》也。”唐代贾公彦《周礼疏》说:“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原稿上此注及以下四注皆有注号无注文,现注文为整理者补。编者注。
⑦ 《广韵》“凡”、“氾”字注引皇甫谧语。
⑧ 《汉书·艺文志》注:“成帝时为议郎”。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
⑨ 《晋书.食货志》:“昔汉遣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们向大自然斗争中,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实践和认识的所已达到的造诣。
——上所反映氾书和氾氏生平一些情况,虽仍欠全面,也不够系统;但文献不足,且史料较分散,其中部分又已亡佚,对这些年湮代远的农业科学技术以至有关方面的茫茫坠绪,只能姑寻之,姑志之如此。
四、《四民月令》和崔寔
用“月令”体裁写成的古代农书,以崔窟《四民月令》为最早①。原书已散佚②,后人从一些引用过的古文献辑录①,还可体现它的基本面目。内容除涉及当时有关“四民”④的家庭日用,包括祭祀、礼俗、教育、药物、卫生和一些杂项外,相当多一部分是述农和跟农有关的业务。一向都把它视为“农书”之一⑤。
成书期可能在东汉顺帝末年至桓帝初年(公元143—147)或更前一些⑥。
《四民月令》和前述《氾胜之书》都是当今流传的我国早期的农学专著辑佚本,先后部分地反映了我国在纪元前后三百年间农家生活和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至今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主要特点,结合著者另一部著作《政论》⑦来看,最少可以体现出它有:
1、重农观点:著者针锋相对地批判前人鄙视农圃及其反对“辟草莱、任土地”的思想,认为“苟无力穑,焉得有年”,指出“开草辟土”是“振(赈)人之术”。强调“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之毒忧”。对照当时情况⑧.这并非无病而呻。同时,他自己的封建家庭,也正在面临困境,为了备“四民”维持家计,特别是经营农事所需,写成了这部涉及耕作(各类型田土的耕作)、繁殖(各种作物的播种、分株、移植以至木本植物的插枝或压条等)、管理(中耕、除草、施肥、剪枝、防虫、扫叶等)、收获(包括
————————————
① 用“月令”体裁写成的文献,以《管子.四时》、《(逸)周书.时训》、《吕氏春秋.十二纪》、《(大戴)礼记.夏小正》、《(小戴)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为较早,大都以物候结合封建主(或奴隶主)的活动为主。至于以物候结合农事生产为主而兼及四民生活日用的,目前所知,则以崔塞此书为最早。
②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有此书,至宋初的《事类赋》、《太平御览》等类书也引用不少,《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即卷端的“引书目”)还著录其著者及书名。此后就不见任何著录了。其散佚可能在南北宋之间。
③ 此书散佚后,从清代乾隆后期至解放前陆续有任兆麟、王谟、严可均、唐鸿学、顾榱三等均有辑本;解放后,石声汉、缪启愉以至日本守屋美都雄、渡部武都先后注本,尤较详审。
④ 指士、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