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以来嘉湖地区耕牛的变化(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二、嘉兴:东西部不同

  嘉兴府桐乡、石门两县与湖州府吴兴县一样,也是耕牛稀少的地方。陈恒力和王达认为:“直到清末,桐乡牛耕才渐多。明末清初是多用人力垦翻。”(11)光绪《桐乡县志》从地形条件解释了耕牛少见的原因。该志卷7《食货志下·农桑》指出:“吾地无山,不能畜牛,亦不能多畜羊,又无大水泽,不能多畜鸭,少养亦须人看管”,于是出现“吾地以人耕”的现象。明代后期桐乡人张履祥则认为,出于经济考虑,农民种植不同的作物,由此导致对牛需求的不一样。他说:(注:盖吾乡田不宜牛耕,用人力最难。又田壅多,工亦多,地工省,壅亦省;田工俱忙,地工俱闲;田赴时急,地赴时缓;田忧水旱,地不忧水旱。)(12)和稻田相比,桑地不需要更多排水、灌溉、劳力和肥料等条件,且获利多,故桑地得到普及。在桑树广泛种植的条件下,稻田经济地位下降,全县所需耕牛的数量自然就少了。张履祥接着比较了桐乡和湖州、嘉兴两府其他一些县在桑地种植面积上的差异。他说:“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东而嘉善、平湖、海盐,西而归安、乌程,俱田多地少。农事随乡地之利为博,多种田不如多治地。”明末清初江南各县中,桐乡桑地在全部田地中所占比重最大。由于桑树广泛种植,其耕牛数量在江南各县中是最少的。
  石门县和桐乡同处嘉兴府西部,与湖州府毗邻,地理环境和农业结构完全相同。太平天国战争前牛也甚少,光绪《石门县志》卷3《食货志·物产》就记载:“徐王熙曰:农人戽水全资人力,不若他邑之借力于牛。”和周边地区不同,农民戽水以人力为主。
  太平天国战争造成嘉兴府65.7%的人口损失,和湖州府一样,同属外来移民迁入地区。(13)如桐乡乌镇区民东乡第三村,该村的特点是来自台州、温州、绍兴、安徽、河南、河北和山东的外地人多。这些人在土改前没有土地,只能租一部分田耕种,土改后才分得了土地和“少数的耕牛和农具”。(14)前引陈恒力等指出桐乡清末牛耕较多,事实并非如此。在桐乡永新和保思两乡,1950年调查共有水牛323头,农民一般养不起牛,有牛者大多是绍兴籍。(15)可见,和吴兴一样,外来移民虽然带来了牛耕,但并未普及。不仅是永新和保思两乡,1950年代的调查显示,桐乡许多村也没有耕牛或者数量极少。(注:直到1960年,桐乡城郊生产队也没有耕牛,石门公社王家弄生产队1949年前只有半头牛。见桐乡档案馆藏档案,编号9-1-143,1960年,37页;9-1-144,1960年,81页。)石门公社(崇德)也是这种情况,“本公社是水稻蚕桑区。饲养绵羊较多,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平均每户2-3头。但耕牛和生猪数量较少,特别是耕牛,非常缺乏,全公社只有361头。”在这种情况下,“常年均以人力翻耕为主。”(16)因此,土改时崇德全县没收地主耕牛仅10头。(17)桐乡全县(桐乡和崇德)都是这种情况,直到1959年,“耕牛全县共2600头,都集中分布在洲泉、大麻、石门、灵安、炉头、濮院、乌镇等公社的10个管理区,用畜力耕种还不普遍,绝大部分地区靠人力翻掘,故在农忙季节,劳力就显得很紧张。”耕牛少见造成戽水以人力为主,“全县农田都用人力戽水,部份用机械灌溉,共有水车19486部,3174匹马力抽水机361台”。(18)
  光绪四年《嘉兴府志》卷32《农桑》对嘉兴府属各县耕作情况记载如下:(注:案嘉禾农事,嘉兴、秀水大略相同,至嘉善、平湖,或用牛犁牛车,海盐亦间以牛戽水,石门、桐乡二邑不甚相远。盖土壤稍殊,事力各异。旧志所载特言其略而已。)从“旧志所载特言其略”可知光绪府志所记载的情况是对以前志书的汇总,因此实际上是太平天国战争以前的情况。府志指出,嘉善、平湖使用耕牛较广,海盐次之,嘉兴、秀水、桐乡和石门耕牛较少。府志并解释了各县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土壤稍殊”,故“事力各异”。植桑和种稻对于翻土深度有不同要求,这决定了农民采用牛力还是人力,府志的解释是很独到的。
  海盐县的情况证明了府志记载的正确。1949至1954年,海盐耕牛数量分别为8400、5952、5399、6806、8153和9189头(19),比同时期桐乡、石门两县多许多。境内耕牛分布差别很大。明天启四年《海盐图经》卷4《方域篇第一之四》记载:“近水者单车水,稍远者双车,悉用人力;高阜者戽水间用牛车,而耕仍用人云。”只在高阜地区戽水时才使用牛车,这种情况正是光绪《嘉兴府志》所说的“间以牛戽水”。
  万历二十四年《秀水县志》卷1《舆地·风俗》记载:“四月刈麻麦,遂垦田,或牛犁,已而插青,用桔槔灌田,旱入涝出。”光绪四年《嘉兴府志》沿袭了上述的记载。从“或牛犁”来看,耕牛用于犁地还是有一定数量的。桔槔即水车,“端有车轴,驾牛或用人力,激水上升”(20)。崇祯《嘉兴县志》卷10《食货志·物产》记载:“本地牛最贵,用以打油、车水,非病不宰食,故本地少食牛肉者。”(21)牛的主要作用是“打油、车水”。由此可见,嘉兴、秀水有部分耕地用牛来犁地和戽水。
  新编《嘉善县志》对该地牛耕的历史这样认为:“《补农书》记载,明末清初,本地还没有牛耕。清光绪后,由于宁、绍、温、台等地客农大量入境,牛耕开始传入境内。”至“清朝末年,境内始有牛市场,然后出现牛力水车。民国初年,风力水车出现。”(22)《补农书》所记载的地区并不包括嘉善,从上引光绪《嘉兴府志》的记载看,明末清初耕牛数量并不少见。新编县志对于战后移民情况的记载是正确的。嘉善是太平天国战争影响甚剧的地区之一。由于人口锐减,战后浙东大量人口迁入,也带来了耕牛和耕作技术。光绪十八年《嘉善县志》卷12《物产》记载:“牛,贩自浙东,土产为少”。其实,太平天国战争之前,该地牛耕应用就较广,耕牛就从浙东输入。
  就耕牛数量而言,1933年统计全县有牛8320头;1947年水牛3097头,黄牛1851头。1950年,全县总户数5.34万,总人口20.34万,耕牛10188头,水田数55.15万亩,旱地数2.26万亩。(23)据此计算,平均每人占有耕地2.82亩,每户10.75亩,有耕牛户占19.08%,每头牛负担耕地56.35亩。耕地时无牛户多系贫农、雇农,采用铁搭耕地,或者和有牛户换工;有牛户多系中农以上,用牛拉木制犁、耙、耖。对有牛户而言,用牛耕田和使用铁搭是相互配合的。戽水时无牛户采用人力踏步车,中农以上则用牛车。(24)
  按照光绪《嘉兴府志》的记载,平湖也是耕牛数量较多的县份。光绪十二年《平湖县志》卷2《地理·风俗》记载:“(采张志)凡种田,初春锹沟舂岸,入夏刈麦,遂垦田,或以牛犁,戽水亦多用牛。”张志是张力行所编纂的《平湖县志》,该志刊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年间平湖耕牛较多。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也是这种情况,1936年平湖县有耕牛2.59万头,1949年有2.57万头,耕地60.46万亩,(25)平均每头牛耕种23.53亩耕地,可见耕牛数量是相当多的。
  杭州府海宁县与海盐和嘉兴毗邻,其耕牛情况可和这两县相对照。乾隆《海宁县志》卷1《土产》载当地家畜有“牛、马、驴、骡、羊、猪”等。民国《海宁州志稿》卷11《物产》记载要详细许多:“按黄牛水牛二种,用以耕稼,水牛为多;用以转磨油车,亦用水牛。面坊或用黄牛。私宰鬻肉者,假名死牛,盖屡禁不能止也。”该地以种稻为主,故水牛在当地水稻生产中得到了较广使用。
  综上,海盐、秀水和嘉兴耕牛主要用于戽水,耕地则主要使用铁搭;嘉善、平湖和海宁耕牛不仅用于戽水,也用于耕地。嘉兴府属植桑以崇德、桐乡最盛,海盐、嘉兴、秀水次之,平湖、嘉善植桑不多。(26)各县植桑面积越大,耕牛越少用于犁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