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欧亚学刊》第2辑),则通过分析高昌王国对外来客使的供应制度和对外来商胡、西方移民的安置、管理,及其宗教政策,阐述了高昌王国在中西交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高昌的立国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丝路通,则高昌盛;丝路绝,则高昌亡。
史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大大便利了我们的具体研究。钟兴麒、王豪、韩慧校注的《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980千字,1+20+611页,80元),以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杭州便益书局之石印本《钦定皇輿西域图志》为主,参照台湾海文出版社之《钦定皇輿西域图志》(1970年版本)进行校注,就书中的地名,特别是属于今新疆境域内的地名,与当代地名加以对照注释,纠正了《西域图志》及校本中的一些错误,便于我们参考和利用。另,冯志文、吐尔迪.纳斯尔等编著的《西域地名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700千字,87+589页,49元),收录了历史、自然地理、文化、名胜古迹、行政区划和居民点等方面地名5200余条,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极便学者。
六、宗教
历史上,多种宗教在中亚地区传播、流行,对中亚地区文明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往今来,宗教于中亚社会影响之大,使我们任何欲探讨中亚历史与文化的人,必先了解中亚之宗教。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多侧重于佛教,对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传播、发展史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学术界对中亚伊斯兰教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版并发表了一些具有一定份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高永久著《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170千字,2+7+203页,18元),论述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人入侵中亚时期、喀拉汗王朝时期、花剌子模王朝时期、西辽统治时期、蒙古军队征服西域前期、蒙古政权统治时期及帖木尔帝国统治时期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和发展。陈慧生主编的《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二册,700千字,7+4+423+43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65元),则阐述了10世纪前后至1949年,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发展及伊斯兰教对新疆历史、文化的影响。中亚是伊斯兰教苏非派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中世纪直至现代,苏非主义在中亚流行千年,当今仍有很大影响。张文德著《中亚苏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183千字,3+220页,21元),探讨了苏非主义在中亚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亚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另外,李阳、于卫青“论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交往性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陈国光“清政府对新疆伊斯兰教的政策”(《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清代维吾尔族中的伊斯兰教”(《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第2、3期)等论文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近来,学术界还就历史上佛教、袄教、摩尼教和景教在中亚地区的传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不少文章。如, 姜伯勤“论宋元明初的山西祆教神庙及与中亚祆神信仰的关连”(《中亚学刊》第六辑)、葛承雍 “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颜挺亮“敦煌文化中的祆教、摩尼教和景教”(《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姚崇新“吐谷浑佛教论考”(《敦煌研究》2001年1期)、张美华“漠北回鹘的摩尼教信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陈寒“略论鸠摩罗什时代的龟兹佛教”(《西北大学学学报》2002年第1期)、才吾加普“柔然时期的新疆佛教”(《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4期)和杜平“古代亚欧大陆北部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1期)等论文。与此同时,回鹘佛教文献、摩尼教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牛汝极著《回鹘佛教文献》(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340千字,431页,30元)和《回鹘佛教文献-佛典总论及巴黎所藏敦煌回鹘文佛教文献》(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对国内外已刊布的回鹘佛教文献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进一步的研究。张铁山发表“莫高窟北区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研究”(《敦煌研究》2001年2期)、“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本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研究”(《中央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敦煌莫高窟北区B159窟出土回鹘文<别译杂阿含经>残卷”(《民族语文》2001年第6期)、“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中阿含经>残叶研究”(《中央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等系列论文,就北传佛教之<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残页内容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汉文翻译和注释,并就残页的年代、版本和翻译方式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柳洪亮主编的《吐鲁番新出摩尼教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2+297页),则集中反映了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对1981年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65号窟出土的粟特文、回鹘文摩尼教书信文献进行考释、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七、其它
近三年来中亚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不仅表现于该学科诸领域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都有所突破和不同程度的发展,还表现在对国外同行优秀论著的翻译工作不断加强。近来,一系列有关中亚史研究的名著被译成汉语,相继出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国际知名的中亚史专家学者携力合著的六卷本《中亚文明史》的第一、二卷中文版已面世。该套书的编撰,“旨在通过对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各族人民的考古、历史、语言和文学的研究,反映中亚地区从远古时代直至当今的文明史”。第一卷标题为:“文明的曙光:远古时代至公元前700年”(A.H丹尼和A.M.马松主编,芮传明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1月,13+444页,56元),主要叙述了中亚从石器时代人类的出现和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直至铁器时代的中亚早期历史发展。第二卷标题为:“定居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发展:公元前700至公元250年”(J.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芮传明汉译,出版单位、时间同上,13+482页,60元),主要论述了该时期操伊朗语民族所创造的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的发展。该套书的其余几卷将在近年内陆续出版。此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的系列译著也相继出版:《治国策》(波斯,尼扎姆.莫尔克著,蓝琪、许序雅译,2002年1月,250千字,5+9+15+2+292页,33元)、《斯基泰时期》(荷兰,J.E范.洛惠泽恩-德黎著,许建英、贾建飞译,2002年1月,700千字,5+3+2+438页,45元),《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2002年1月,180千字,5+223页,26元)、《元代西藏史研究》(意大利,伯戴克著,张云译,2002年1月,175千字,2+8+1+210页,23元)、《东域纪程录丛》(英,H.裕尔撰,法,H·考迪埃修订,张绪山译,2002年5月,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280千字,2+13+340页,36元)、《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乌,Б.艾哈迈多夫著,陈远光译,2002年5月,350千字,3+10+12+425页,45元),《塔克西拉》(三卷)(英,约翰.马歇尔著,泰立彦译,2002年10 月,980千字,12+3+7+1311页,图版268页,160元)等。这些译著的出版开阔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丰富了我们有关中亚考古、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必将推动我国中亚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近三年出版的有关专著还有: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4月,180千字,258页,28元);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336千字,11+373页,22元);卢向前《唐代西州土
史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大大便利了我们的具体研究。钟兴麒、王豪、韩慧校注的《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980千字,1+20+611页,80元),以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杭州便益书局之石印本《钦定皇輿西域图志》为主,参照台湾海文出版社之《钦定皇輿西域图志》(1970年版本)进行校注,就书中的地名,特别是属于今新疆境域内的地名,与当代地名加以对照注释,纠正了《西域图志》及校本中的一些错误,便于我们参考和利用。另,冯志文、吐尔迪.纳斯尔等编著的《西域地名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700千字,87+589页,49元),收录了历史、自然地理、文化、名胜古迹、行政区划和居民点等方面地名5200余条,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极便学者。
六、宗教
历史上,多种宗教在中亚地区传播、流行,对中亚地区文明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往今来,宗教于中亚社会影响之大,使我们任何欲探讨中亚历史与文化的人,必先了解中亚之宗教。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多侧重于佛教,对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传播、发展史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学术界对中亚伊斯兰教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版并发表了一些具有一定份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高永久著《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170千字,2+7+203页,18元),论述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人入侵中亚时期、喀拉汗王朝时期、花剌子模王朝时期、西辽统治时期、蒙古军队征服西域前期、蒙古政权统治时期及帖木尔帝国统治时期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和发展。陈慧生主编的《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二册,700千字,7+4+423+43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65元),则阐述了10世纪前后至1949年,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发展及伊斯兰教对新疆历史、文化的影响。中亚是伊斯兰教苏非派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中世纪直至现代,苏非主义在中亚流行千年,当今仍有很大影响。张文德著《中亚苏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183千字,3+220页,21元),探讨了苏非主义在中亚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亚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另外,李阳、于卫青“论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交往性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陈国光“清政府对新疆伊斯兰教的政策”(《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清代维吾尔族中的伊斯兰教”(《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第2、3期)等论文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近来,学术界还就历史上佛教、袄教、摩尼教和景教在中亚地区的传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不少文章。如, 姜伯勤“论宋元明初的山西祆教神庙及与中亚祆神信仰的关连”(《中亚学刊》第六辑)、葛承雍 “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颜挺亮“敦煌文化中的祆教、摩尼教和景教”(《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姚崇新“吐谷浑佛教论考”(《敦煌研究》2001年1期)、张美华“漠北回鹘的摩尼教信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陈寒“略论鸠摩罗什时代的龟兹佛教”(《西北大学学学报》2002年第1期)、才吾加普“柔然时期的新疆佛教”(《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4期)和杜平“古代亚欧大陆北部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1期)等论文。与此同时,回鹘佛教文献、摩尼教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牛汝极著《回鹘佛教文献》(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340千字,431页,30元)和《回鹘佛教文献-佛典总论及巴黎所藏敦煌回鹘文佛教文献》(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对国内外已刊布的回鹘佛教文献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进一步的研究。张铁山发表“莫高窟北区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研究”(《敦煌研究》2001年2期)、“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本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研究”(《中央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敦煌莫高窟北区B159窟出土回鹘文<别译杂阿含经>残卷”(《民族语文》2001年第6期)、“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中阿含经>残叶研究”(《中央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等系列论文,就北传佛教之<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残页内容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汉文翻译和注释,并就残页的年代、版本和翻译方式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柳洪亮主编的《吐鲁番新出摩尼教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2+297页),则集中反映了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对1981年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65号窟出土的粟特文、回鹘文摩尼教书信文献进行考释、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七、其它
近三年来中亚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不仅表现于该学科诸领域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都有所突破和不同程度的发展,还表现在对国外同行优秀论著的翻译工作不断加强。近来,一系列有关中亚史研究的名著被译成汉语,相继出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国际知名的中亚史专家学者携力合著的六卷本《中亚文明史》的第一、二卷中文版已面世。该套书的编撰,“旨在通过对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各族人民的考古、历史、语言和文学的研究,反映中亚地区从远古时代直至当今的文明史”。第一卷标题为:“文明的曙光:远古时代至公元前700年”(A.H丹尼和A.M.马松主编,芮传明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1月,13+444页,56元),主要叙述了中亚从石器时代人类的出现和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直至铁器时代的中亚早期历史发展。第二卷标题为:“定居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发展:公元前700至公元250年”(J.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芮传明汉译,出版单位、时间同上,13+482页,60元),主要论述了该时期操伊朗语民族所创造的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的发展。该套书的其余几卷将在近年内陆续出版。此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的系列译著也相继出版:《治国策》(波斯,尼扎姆.莫尔克著,蓝琪、许序雅译,2002年1月,250千字,5+9+15+2+292页,33元)、《斯基泰时期》(荷兰,J.E范.洛惠泽恩-德黎著,许建英、贾建飞译,2002年1月,700千字,5+3+2+438页,45元),《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2002年1月,180千字,5+223页,26元)、《元代西藏史研究》(意大利,伯戴克著,张云译,2002年1月,175千字,2+8+1+210页,23元)、《东域纪程录丛》(英,H.裕尔撰,法,H·考迪埃修订,张绪山译,2002年5月,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280千字,2+13+340页,36元)、《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乌,Б.艾哈迈多夫著,陈远光译,2002年5月,350千字,3+10+12+425页,45元),《塔克西拉》(三卷)(英,约翰.马歇尔著,泰立彦译,2002年10 月,980千字,12+3+7+1311页,图版268页,160元)等。这些译著的出版开阔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丰富了我们有关中亚考古、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必将推动我国中亚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近三年出版的有关专著还有: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4月,180千字,258页,28元);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336千字,11+373页,22元);卢向前《唐代西州土
上一篇:老子、老莱子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