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传统观点所存的疑问
长期以来,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商品货币经济和传统市场的萎缩或衰退,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这个结论是和战国两汉,特别是西汉商品经济及传统市场鼎盛时期相比较而得出的。确实,从本时期一开始,有两个历史现象便十分引人注目。第一,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基本上消灭袁氏势力,占有邺城后,便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两汉时赋税征收以货币为主,此时全部征收实物。第二,自董卓铸小钱起,钱货不行,货币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市场交易一度回复到物物交换的原始状态。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干脆废除了五铢钱,诏令民间以谷帛为市。谷帛取代货币,具备了价值尺度功能,成为交易的媒介。这两个变化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前者迅速地演变为田租户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施行了将近六个世纪,直到唐中叶两税法推行,才退出历史舞台。后者影响也不容忽视,虽然距文帝废钱不过五六个年头,明帝曹叡在太和元年(227年)又恢复了五铢钱,封建政府也铸了一些钱,效果却极不理想:“用钱之处不为贫,用谷之处不为富”,形成“世或谓
魏氏不用钱久”①的误解。看来,即使恢复了五铢钱,也没有改变铸币和谷帛杂用的状况,而且开启了一个货币极端混乱的时代。终魏晋南北朝世,尽管封建政府时或铸钱,这个面貌始终没有多大改变。《隋书·食货志》在叙及南朝后期的情况时说:“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天子频下诏书,非新铸二种之钱,并不许用。而趣利之徒,私用转盛。至普通中,乃议尽罢铜钱,更铸铁钱。人以铁钱易得,并皆私铸。及大同已后,所在铁钱,遂如丘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商旅奸诈,因之以求利……陈初,承梁丧乱之后,铁钱不行,始梁末又有两柱钱及鹅眼钱,于时人杂用,其价同,但两柱重而鹅眼轻。私家多鎔钱,又间以锡铁,兼以粟帛为货。至文帝天嘉五年(564年),改铸五铢……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云。”《魏书·食货志》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后,“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京西和京北不用钱的州镇甚多。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北齐北周同样。与此相俱的是私铸盛行,在南方,较为著名的私铸钱有沈郎钱、鹅眼钱、綖环钱,在北方有鸡眼钱和镮凿钱等。其特点是薄如榆荚,大小和鹅眼、鸡眼相差无几,一捧可捧起十余万钱,上贯便破,风吹即飞,入水不沉。
为什么会如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战乱和内徙诸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更有一些学者认为战乱毁坏了一切,内徙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使原有的精耕细作退为粗放,出现了历史的大倒退。这在北方尤为明显。其二,士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及与其
————————
① 《宋书》卷56《孔琳之传》。
相适应的庄园经济的结果。士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农民,采用庄园或田墅、田庄之类的模式配置其土地和劳动力,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过着高度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恰如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治家篇》中所言:
生命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蓄,园场之
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
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
井耳。
或者如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所言:“谢工商与衡牧。”既然一个个庄园或田庄均能做到“闭门为生之具以足”,可以“闭门成市”或“闭门为市”,“谢工商与衡牧”,无需外求,是封闭性的经济实体,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的萎缩,自然经济的加强,也就势所必然了。
毋庸讳言,鉴于庄园经济或田庄经济论是从经济结构的角度,也即更深层次上挖掘其根源,进而得出前述结论的,既可上溯东汉中后期,还能下延唐前期,所以自笔者接触魏晋南北朝史之日起,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便深深为其折服,在日后的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地重复这个观点。时至今日,觉得其中许多问题尚可商榷和讨论,诸如:1.内徙诸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真使农耕方式出现了大倒退,出现了历史的大逆转吗?2.魏晋南北朝时期,究竟是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还是租佃关系占主导地位?3.什么叫自然经济?封建时代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及传统市场的关系究竟如何?货币在其中起有什么作用?庄园或田庄是否就是一个个封闭的经济实体?4.如何较为真切和客观地估价本时期的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等等。有些问题,作者的观点在前几章中已有阐述,这里没有重复的必要,点到即可。有些问题,理论性太强,这里最主要的是摆明作者的理解,因此,本章将集中讨论本时期商品经济及传统市场的实际及其原因。
一、 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巨大波动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并没有背离秦汉以来的轨迹,其
间有巨大的波动,恢复和发展的历程相当曲折。和秦汉一样,决定本时期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繁荣与否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和小农经济的状况,尤其是小农经济。理由相当简单,因为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既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也是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没有例外。更明确的一点,本时期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和社会经济特别是小农经济的状况成正比。随着农民生产可以正常进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也就必然恢复并有所发展。
这里,我们决无否认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萎缩的时段和地区的意思,何止萎缩,甚至比它更严重,有的时候和有的地区简直看不到商品,这类现象主要在北方,主要原因是战乱。就时段而言,主要是汉魏之际,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前夕,北魏末年六镇起义至周、齐对峙,尤以汉魏之际军阀混战及十六国时期为甚。前已指出,从董卓之乱开始到隋文帝统一全国,恰恰4个世纪,这三次大战乱首尾算起,就超过了1/2,这里尚没有将南北间的战争计算在内,试问,古今中外,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能够经受这样长期战乱而经济不遭破坏的。严重时千里无人烟,白骨蔽平原,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人吃人,易子而食之类惨不忍睹的现象出现了,刀剑在手的军队以人脯为粮,以蒲螺或桑椹之类充饥的现象出现了。如此状况下谈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岂非滑天下之大稽。此时此刻,不要说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就连自然经济都谈不上。
一般而言,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都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分工越简单,越粗疏,自然经济色彩便越浓郁。所谓自然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各个经济单位以自给性生产为目的,即生产主要是用于生产者个人或各个经济单位自身的需求,而不是为了交换。可是,人类的历史显示,随着原始社会后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交换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当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来临,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也即商品生产同时降临,交换随之扩大,商品、商业、市场、商品经济和货币自然而然地萌发、出现,开始登
上历史舞台,促进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日益多样化,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鉴于民族、地区以及各个经济单位的差异,人们必须通过交换,通过市场的调剂和补偿,才能正常地生产和生活。这样,商品、交换、商业、传统市场、商品经济,甚至货币就成为往昔社会经济生活中挥之不去,欲除无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尚未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商品经济又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束缚,处于较低的水平。也就是说,所谓自然经济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并不排斥,也无能排斥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共存和结合,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而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必然。对于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租佃关系占主导地位,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魏晋南北朝,同样没有例外。前述状况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短暂的极端,而非全部。小农经济虽然十分脆弱,其生产又具有较易恢复难于发展的特征,其生产恢复的条件相当简单,只要社会较为安定,农民有地可种,基本上不误农时,赋役负担大体上承受得起便可。因此哪怕在汉魏之际,十六国时期这两个堪称我国历史上最动乱最黑暗的时段,在社会相对安定、农民有从事生产的可能的地区,依然可以看到交换,商人和商品经济视隙而动,甚至颇为可观。下面不妨试举数例证明之。
其一,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巴蜀地区相对安定,社会经济没有受到多大破坏。刘备占有成都后,曾将府库赏赐一空,出现了“军用不足”的危机。刘巴建议:“但当铸值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刘备采纳,结果“数月之间,府库充实”①。
其二,汉魏之际,辽东尚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战乱较少,似乎是个世外桃源,中原及南方人民纷纷而来。地主经济有所发展,商业也有起色。王烈避乱辽东后,因不愿为割据者公孙度所用,乃以“商贾自秽”。在他的感召下,居然“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
————————
① 〈三国志·蜀书〉卷9《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之人,市不二价”①。当吴国的舰队到达辽东后,欲与“市买者’’竟多达“五六百人”②。
其三,众所周知,吕蒙之夺取荆州,靠的是尽伏精兵于船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③。这说明,曹孙刘三家虽然为了争夺荆州,接连发起战争,荆州虽然遭受破坏,但长江中的商贩依然不断。
其四,历经永嘉之乱和汉国刘渊的起兵,北方社会经济惨遭破坏,当石勒和祖逖对垒,相持不下时,出于经济的需要,石勒要求“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④。
其五,十六国初期,凉州相对安宁,张轨“立制准布用钱,钱遂大行,人赖其利”。其子张茂利用这里是丝绸之路必由之地的优势,打適丝绸之路,发展中外贸易,收到了“刑清国富”⑤的效用。
其六,前秦苻健占有关中后,在“丰阳县(治今陕西山阳)立荆州,以引南金奇货,弓竿漆腊,通关市,来远商,于是国用充足,而异贿盈积矣”⑥。王猛辅佐苻坚治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随之而来的便是“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⑦。有些学者将此景象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相媲美。对此我们是同意的。
在战乱如此激烈,在社会最混乱、最黑暗的年月里尚然如此,社会相对安定,战乱较少,农民生产基本上可以正常进行的时段或地区,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就会较好一点。有关于此,下一节将会涉及,此不烦言。
————————
① 《三国志·魏书》卷11《管宁传》注引《先贤行状》。
② 《三国志·魏书》卷8《公孙度传》注引《魏略》。
③ 《三国志·吴书》卷9《吕蒙传》。
④ 《晋书》卷62《祖逖传》。
⑤ 《晋书》卷86《张轨传》。
⑥ 《晋书》卷112《苻健载记》。
⑦ 《晋书》卷113《苻坚载记》。
一、 对币制极端混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