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自汉武帝独尊儒?以後,伟大思想家孔子的学说一直在中国居於至高无上的尊位。但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後最重要的一位儒学大师,长期以来,却?未得到尊崇。有的儒学者往往将孟子视为战国时代诸子之一,或以荀孟?称,甚至对孟子学说提出若干非议。学?大师钱穆早已指出:
「唐韩愈始提倡孟子,至宋代王安石特尊孟,奉之入孔子庙。而同时如李觏之常语,司马光之疑孟,皆犹於孟子肆意反对。然自宋以下,始以孔孟?称,与汉唐儒之?称周公孔子者,大异其趣。此乃中国儒学传统及整个学?思想史上一绝大转变,此风虽始於韩愈,而实成於宋儒。」①
纵观两宋儒学之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北宋前半期,儒学者大致株守汉学,正如王应麟所说:「自汉儒至於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②第二,自宋仁宗庆?时始,各个新的儒学流派纷纷著书立说,甚至疑经惑古,出现了学?思想的活跃。第三,自宋神宗时始,王安石的王学?据此後六、七十年的支配地位。王学的支配地位经历宋哲宗元?时与北宋末至南宋初两次动摇,直到力主王学的秦桧病死,王学遂一蹶不振。与此同时,程学原为影响不大的儒学流派,至南宋初期,?管受秦桧的压制,却逐渐兴盛。第四,宋孝宗时,因朱熹著书立说,大力倡导,理学在民间大盛。第五,宋理宗时大力扶植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始?据尔後七百年的支配地位。
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的确立,始於王安石,成於朱熹,与王学、程朱理学两个最大的儒学流派先後各领风骚,有密切的关?。
宋朝官修编年史实录中之王安石传,今保存於《琬琰集删存》卷3,此传说:
「安石早有盛名,其学以孟轲自许,荀况、韩愈不道也。」
宋人罗从彦说:
「王安石以高明之学,卓绝之行,前无古人,其意盖以孟子自待。自世俗观之,可谓名世之士矣。」③
这些评论决非无根之言,今以王安石本人之诗为证,《王文公文集》卷38《扬雄三首》,其一曰: 「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苍 。光明所照耀,万物成冬春。」欧阳修《赠王介甫》诗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後来谁与子争先。」④王安石答诗说:「欲传道义心虽壮,学作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⑤欧阳修
①《朱子学提纲》第13页。
②《困学纪闻》卷8。
③《罗豫章先生集》卷6《遵尧录》六《韩琦》。
④《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7。
⑤《王文公文集》卷55《奉酬永叔见赠》。
1
称誉王安石诗如李白,文比韩愈(一说为谢 )。王安石的答诗说自己「学作文章力已穷」,「终身何敢望韩公」,但「传道义」之壮心,仍期望能有「窥孟子」之成就。其《孟子》诗?: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①简直就将孟子引为千古知己了。宋初至庆?时,儒学者治经,但?不认为《孟子》是儒家之经典。王安石执政时,熙宁四年(1071)二月,始以《孟子》和《论语》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②实际上是将两书升格为与《易经》、《诗经》等相近的儒学经典的地位。王安石罢政後,深受王学影响的宋神宗,於元丰六年(1083)十月,「诏封孟轲为邹国公」。③翌年五月诏:「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轲配食文宣王,设位於兖国公(颜回)之次,荀况、扬雄、韩愈以世次从祀於二十一贤之间,并封伯爵。」④孟子为公,荀子等三人为伯,孟子「配食」,其他三位「从祀」,於是孟子的亚圣地位事实上便得以确立。
?管如此,宋儒中非议孟子者,仍不乏人,北宋有李觏、司马光、晁说之等人,南宋有适等人。刘安世在门人所辑《元城语录》卷上说:
「金陵亦非常人,其操行与老先生略同(先生呼温公则曰老先生,呼荆公则曰金陵)。其质朴俭素,终身好学,不以官职为意,是所同也。但学有邪正,各欲行其所学尔。」宋哲宗元?初,司马光为反对科场改革而上奏说:
「神宗皇帝深鉴其失,於是悉罢赋诗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
司马光此段议论的宗旨有二。一是指责王安石不当以《三经义》等「一家私学」,强制儒学者们接受,?作为「科场程试」中取黜的标准。二是指责王安石不当在「科场程试」中,「黜《春秋》而进《孟子》」。所谓「废六艺而尊百家」,实乃?大其辞。「废六艺」其实只是指《春秋》不列入「科场程试」,「尊百家」其实只是指尊《孟子》。他在此奏中建议:
「《孟子》止为诸子,更不试大义,应举者听自占习。」⑤
司马光的主张遭到?纯仁的反对,他说:「《孟子》恐不可轻,犹黜六经之《春秋》矣,更乞裁度。」据说司马光对?纯仁之说「欣纳之」。⑥
宋哲宗亲政後,变法派重新上台,王学的地位也随之有所提高。宋徽宗崇宁时大力推崇王学,当时所颁《故荆国公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诏》说:
①《王文公文集》卷73。
②《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
③《长编》卷340元丰六年十月戊子。
④《长编》卷345元丰七年五月壬戌。
⑤《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子》。
⑥《长编》卷371元?元年三月壬戌。
2
「道裂於百家,俗学弊於千载。士以传?之习,汩乱其聪明,不见天地之纯全,古人之大体,斯已久矣。故荆国公王安石,由先觉之智,传圣人之经,阐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训释奥义,开明士心,总其万殊,会于一理。於是学者廓然如睹日月,咸知六经之为尊,有功于孔子至矣。……内圣外王,无乎不备,盖天降大任,以兴斯文,孟轲以来,一人而已。」①
褒词评价如此之高,确乎实现了王安石生前「窥孟子」的宿?,将他尊奉为孔孟之後的又一圣人。王安石一时成为继孟子之後,又一个得到「配享」孔子地位的儒学大师。
孔孟?称,业已得到大多数儒学家之公认,而晁说之在《孔孟》一文中仍提出异议,他说:
「孔孟之称,谁倡之者?汉儒犹未之有也。既不知尊孔子,是亦孟子之志欤?其学卒杂於异端,而以为孔子之俪者,亦不一人也,岂特孟子而可哉。如知《春秋》一王之制者,必不使其教有二上也。世有荀孟之称,荀卿诋孟子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统,闭约而不解,未免为诸子之徒,尚何配圣哉。」②
南宋初,晁说之「告老」,宋高宗说:「是尝著论非孟子者,孟子发明正道,说之何人,乃敢非之!」③
程颢和程颐兄弟之学,原是北宋一个较小的儒学流派,其影响最初远不能与王安石之王学相比。程颢和程颐反对王安石变法,程颐本人又受司马光的举荐和提拔,但他们尊崇孟子,却与司马光迥异。
程颢、程颐与王安石同样尊崇孟子,但对孟子以後道统的继承,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前面说过,王学的信奉者是将王安石尊奉为孔孟後的又一圣人。程朱理学对孟子以後道统的继承,在宋朝各代又有不同的说法。最初,程颐为其兄程颢写行状说: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於诸家,出入於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後得之。……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④
《河南程氏文集》卷11《明道先生墓表》由程颐撰写,太师致仕文彦博题写,墓表说: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传之学於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
正如邓广铭先生《关於周?颐的师承和传授》一文中所作的精辟论述,程颢和程颐虽曾从
①《宋大诏令集》卷156。
②《嵩山文集》卷13。
③《要录》卷19建炎三年正月戊戌。
④《河南程氏文集》卷11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伊洛渊源录》卷2。
3
学於周颐,①「决非周?颐的学业的传人」,「後来之成为理学家(道学家),与周颐无丝毫干涉」。②程颐强调孟子死後一千四百年,方有其兄「得不传之学於遗经」,而非从周?颐学「得不传之学」。程颢门人刘立之也说:
「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学者穿凿妄作,不知入德。先生杰然自立於千载之後,芟榛秽,开示本原,圣人之庭户晓然可入,学士大夫始知所向。然高才世希,能造其藩阈者盖鲜,况堂奥乎!」③
按以上说法,自孟子後,道统中断,得孔孟真传者,唯程颢而已。程颐死後六年,其子程端中为父亲八卷遗文写序说:
「道之在天下,民日用之,圣人虑後世不足以知之,载之六经,丁宁教告,纤悉具备,宜若人人见而知之,然自秦汉以下,泯没无传。惟伊川先生以出类之才,独立乎百世之後,天下学士大夫翕然宗师之,圣人之道蔽 千四百年,至先生而复明。」④
程
「唐韩愈始提倡孟子,至宋代王安石特尊孟,奉之入孔子庙。而同时如李觏之常语,司马光之疑孟,皆犹於孟子肆意反对。然自宋以下,始以孔孟?称,与汉唐儒之?称周公孔子者,大异其趣。此乃中国儒学传统及整个学?思想史上一绝大转变,此风虽始於韩愈,而实成於宋儒。」①
纵观两宋儒学之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北宋前半期,儒学者大致株守汉学,正如王应麟所说:「自汉儒至於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②第二,自宋仁宗庆?时始,各个新的儒学流派纷纷著书立说,甚至疑经惑古,出现了学?思想的活跃。第三,自宋神宗时始,王安石的王学?据此後六、七十年的支配地位。王学的支配地位经历宋哲宗元?时与北宋末至南宋初两次动摇,直到力主王学的秦桧病死,王学遂一蹶不振。与此同时,程学原为影响不大的儒学流派,至南宋初期,?管受秦桧的压制,却逐渐兴盛。第四,宋孝宗时,因朱熹著书立说,大力倡导,理学在民间大盛。第五,宋理宗时大力扶植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始?据尔後七百年的支配地位。
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的确立,始於王安石,成於朱熹,与王学、程朱理学两个最大的儒学流派先後各领风骚,有密切的关?。
宋朝官修编年史实录中之王安石传,今保存於《琬琰集删存》卷3,此传说:
「安石早有盛名,其学以孟轲自许,荀况、韩愈不道也。」
宋人罗从彦说:
「王安石以高明之学,卓绝之行,前无古人,其意盖以孟子自待。自世俗观之,可谓名世之士矣。」③
这些评论决非无根之言,今以王安石本人之诗为证,《王文公文集》卷38《扬雄三首》,其一曰: 「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苍 。光明所照耀,万物成冬春。」欧阳修《赠王介甫》诗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後来谁与子争先。」④王安石答诗说:「欲传道义心虽壮,学作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⑤欧阳修
①《朱子学提纲》第13页。
②《困学纪闻》卷8。
③《罗豫章先生集》卷6《遵尧录》六《韩琦》。
④《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7。
⑤《王文公文集》卷55《奉酬永叔见赠》。
1
称誉王安石诗如李白,文比韩愈(一说为谢 )。王安石的答诗说自己「学作文章力已穷」,「终身何敢望韩公」,但「传道义」之壮心,仍期望能有「窥孟子」之成就。其《孟子》诗?: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①简直就将孟子引为千古知己了。宋初至庆?时,儒学者治经,但?不认为《孟子》是儒家之经典。王安石执政时,熙宁四年(1071)二月,始以《孟子》和《论语》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②实际上是将两书升格为与《易经》、《诗经》等相近的儒学经典的地位。王安石罢政後,深受王学影响的宋神宗,於元丰六年(1083)十月,「诏封孟轲为邹国公」。③翌年五月诏:「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轲配食文宣王,设位於兖国公(颜回)之次,荀况、扬雄、韩愈以世次从祀於二十一贤之间,并封伯爵。」④孟子为公,荀子等三人为伯,孟子「配食」,其他三位「从祀」,於是孟子的亚圣地位事实上便得以确立。
?管如此,宋儒中非议孟子者,仍不乏人,北宋有李觏、司马光、晁说之等人,南宋有适等人。刘安世在门人所辑《元城语录》卷上说:
「金陵亦非常人,其操行与老先生略同(先生呼温公则曰老先生,呼荆公则曰金陵)。其质朴俭素,终身好学,不以官职为意,是所同也。但学有邪正,各欲行其所学尔。」宋哲宗元?初,司马光为反对科场改革而上奏说:
「神宗皇帝深鉴其失,於是悉罢赋诗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
司马光此段议论的宗旨有二。一是指责王安石不当以《三经义》等「一家私学」,强制儒学者们接受,?作为「科场程试」中取黜的标准。二是指责王安石不当在「科场程试」中,「黜《春秋》而进《孟子》」。所谓「废六艺而尊百家」,实乃?大其辞。「废六艺」其实只是指《春秋》不列入「科场程试」,「尊百家」其实只是指尊《孟子》。他在此奏中建议:
「《孟子》止为诸子,更不试大义,应举者听自占习。」⑤
司马光的主张遭到?纯仁的反对,他说:「《孟子》恐不可轻,犹黜六经之《春秋》矣,更乞裁度。」据说司马光对?纯仁之说「欣纳之」。⑥
宋哲宗亲政後,变法派重新上台,王学的地位也随之有所提高。宋徽宗崇宁时大力推崇王学,当时所颁《故荆国公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诏》说:
①《王文公文集》卷73。
②《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
③《长编》卷340元丰六年十月戊子。
④《长编》卷345元丰七年五月壬戌。
⑤《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子》。
⑥《长编》卷371元?元年三月壬戌。
2
「道裂於百家,俗学弊於千载。士以传?之习,汩乱其聪明,不见天地之纯全,古人之大体,斯已久矣。故荆国公王安石,由先觉之智,传圣人之经,阐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训释奥义,开明士心,总其万殊,会于一理。於是学者廓然如睹日月,咸知六经之为尊,有功于孔子至矣。……内圣外王,无乎不备,盖天降大任,以兴斯文,孟轲以来,一人而已。」①
褒词评价如此之高,确乎实现了王安石生前「窥孟子」的宿?,将他尊奉为孔孟之後的又一圣人。王安石一时成为继孟子之後,又一个得到「配享」孔子地位的儒学大师。
孔孟?称,业已得到大多数儒学家之公认,而晁说之在《孔孟》一文中仍提出异议,他说:
「孔孟之称,谁倡之者?汉儒犹未之有也。既不知尊孔子,是亦孟子之志欤?其学卒杂於异端,而以为孔子之俪者,亦不一人也,岂特孟子而可哉。如知《春秋》一王之制者,必不使其教有二上也。世有荀孟之称,荀卿诋孟子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统,闭约而不解,未免为诸子之徒,尚何配圣哉。」②
南宋初,晁说之「告老」,宋高宗说:「是尝著论非孟子者,孟子发明正道,说之何人,乃敢非之!」③
程颢和程颐兄弟之学,原是北宋一个较小的儒学流派,其影响最初远不能与王安石之王学相比。程颢和程颐反对王安石变法,程颐本人又受司马光的举荐和提拔,但他们尊崇孟子,却与司马光迥异。
程颢、程颐与王安石同样尊崇孟子,但对孟子以後道统的继承,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前面说过,王学的信奉者是将王安石尊奉为孔孟後的又一圣人。程朱理学对孟子以後道统的继承,在宋朝各代又有不同的说法。最初,程颐为其兄程颢写行状说: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於诸家,出入於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後得之。……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④
《河南程氏文集》卷11《明道先生墓表》由程颐撰写,太师致仕文彦博题写,墓表说: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传之学於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
正如邓广铭先生《关於周?颐的师承和传授》一文中所作的精辟论述,程颢和程颐虽曾从
①《宋大诏令集》卷156。
②《嵩山文集》卷13。
③《要录》卷19建炎三年正月戊戌。
④《河南程氏文集》卷11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伊洛渊源录》卷2。
3
学於周颐,①「决非周?颐的学业的传人」,「後来之成为理学家(道学家),与周颐无丝毫干涉」。②程颐强调孟子死後一千四百年,方有其兄「得不传之学於遗经」,而非从周?颐学「得不传之学」。程颢门人刘立之也说:
「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学者穿凿妄作,不知入德。先生杰然自立於千载之後,芟榛秽,开示本原,圣人之庭户晓然可入,学士大夫始知所向。然高才世希,能造其藩阈者盖鲜,况堂奥乎!」③
按以上说法,自孟子後,道统中断,得孔孟真传者,唯程颢而已。程颐死後六年,其子程端中为父亲八卷遗文写序说:
「道之在天下,民日用之,圣人虑後世不足以知之,载之六经,丁宁教告,纤悉具备,宜若人人见而知之,然自秦汉以下,泯没无传。惟伊川先生以出类之才,独立乎百世之後,天下学士大夫翕然宗师之,圣人之道蔽 千四百年,至先生而复明。」④
程
上一篇: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历史学述评①
下一篇:“沈萬三”的真實家世及傳奇